方俊傑:「潛艦滅殺令」—— 坐定粒六等救兵

A+A-
「潛艦滅殺令」劇照。

「追擊赤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是 1990 的電影,「紅潮風暴(Crimson Tide)」是 1995 年。前者講述蘇聯核潛艇艦長動機不明地意圖向美國投誠,引起美蘇角力;後者則講述在收到不完整的發射核彈指令後,正副艦長各持己見,互不相讓。不用有太大的動作場面,不用特技,只要好演員好對白,足夠緊張刺激扣人心弦。還處於冷戰後期或剛結束,世界一片緊張,有幫助。

今日,美俄關係演變成「紙牌屋(House of Cards)」式笑裡藏刀,再拍類似電影,動作場面或特技鏡頭會豐富了,助力大,還是傷害大?一看見「潛艦滅殺令(Hunter Killer)」用上 Gerard Butler,已經驚。有 Gary Oldman 坐陣,會好點?Gary Oldman 純粹路過,跟「追擊赤色十月」有 Sean Connery,「紅潮風暴」是 Gene Hackman 大戰 Denzel Washington,天壤之別。

符合現實,講到風波起源來自俄羅斯國防部長叛變,跟俄羅斯政府無關,美國派出潛艦加四個精兵去拯救俄羅斯總統,救到,讓總統重掌權力,一切便會回復原狀,避免到一場一觸即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咁荒謬都得?四條友可以從成支軍隊中救出人質?我接受天馬行空的設定,比較難過是多了元素,反而削弱了張力。動作場面容易拍到一定官能刺激,那種叫人喘不過氣的不安感才難炮製。「潛艦滅殺令」死在公式化。看精兵的拯救行動,死到臨頭下化解危機的過程,預先鋪下的伏線是明顯得叫人不可能擔心角色的安危,只會等待援兵幾時出現。到身在潛艦中,艦長遲遲不肯開炮還擊,也是想像得到會有甚麼下場,畢竟,被拯救上艦那位俄羅斯老艦長也真的說過太多次自己是對面艦隊的師傅。

看這一類電影,如果無法代入,無法為角色的生死而擔驚受怕,無法為世界會否引發核戰而嚴重不安,就沒有用。有時,在某些電影,有些畫面,不拍出來,反而有效果,因為,緊張感就在那種不知前路的情況下發生;到樣樣事也清清楚楚交代了,不用想像,就好難叫人看到驚心動魄。可惜,單憑對白可以推動劇情的,是困難,也困難在愈來愈少人懂得欣賞。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方俊傑,利物浦球迷,前「壹週刊」生活組編輯。主打電影介紹、人物專訪、體育專欄、電視表。著有小說「失戀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