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究竟性本善還是惡?三歲是否定八十?這些問題,人們從古至今都在探討,爭論不斷。英國兒科醫生 Guddi Singh 近日為英國廣播公司拍攝節目,並找來 200 名嬰兒,嘗試研究其行為,解答以上圍繞嬰兒的問題。Singh 於「電訊報」撰文提到,每個人誕生時都是白紙一張,仍未有任何固定的思考模式。故觀察嬰兒對某事物的初接觸,人們便可以瞭解大腦在不同年齡階段如何運作。通過科學探究,一眾難題都能得到全面解答。
性別角色有定型?
Singh 提到,早在 90 年代已有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實驗,觀察他們如何出現性別角色這個觀念。當時的結果顯示,即使處於幼齡,女孩也傾向家庭工作、照顧兒童的活動,男孩則較喜愛機械活動。然而,她認為近 30 年過去,社會風氣有變,性別角色這回事更受審視,以往用性別定義彼此喜好和擅長的觀念,受到不少人排斥。Singh 的研究表明,往日認為性別角色天注定、男女各有分工的觀念有誤。
在節目的實驗中,嬰兒們分別得到「爸爸」及「媽媽」玩偶,讓嬰兒決定「爸媽」的工作,例如抱抱孩子、做家務、粗獷玩耍及翻筋斗等。但與過去的實驗不同,玩偶都獲分配其傳統性別定型下相關工作的現象並未出現。由此,Singh 表示所謂的性別角色都是由社會所創造,世上沒有這種陳規,人們亦應反思,我們僭建了多少價值。
三歲定八十?
人的個性是出生時已注定,抑或隨後天的生活環境、經歷轉變?在本性與培養的爭論下,有人可能認為答案是兩者兼而有之。Singh 的研究則強調了先天的作用。人格特徵的形成,在生命早期已出現,比研究人員預期甚至要早得多。在研究中,嬰兒僅 6 至 7 個月大,已意識到自己要如何應對世界。不同的刺激,例如可怕的面具、有趣但陌生的對象,嬰兒都會根據所屬類型作回應。當中,興奮、平靜及謹慎,這三項成人世界十分基本的反應,亦可在嬰兒身上捕捉到。
Singh 同時認為,嬰兒的天生性格,很可能由遺傳影響,不過父母在後天仍有角色,因為人類是可塑的生物。只有 6 個月大卻愛冒險的嬰兒,很可能長成愛冒險的成人,父母如果更瞭解孩子的性格,就能從旁協助孩子成長。
科技如何影響孩子
平板電腦、智能電話令人成為「低頭一族」,讓嬰兒接觸這些東西似乎不是明智之舉。不過,這些科技產物亦可以成為人與人互動的替代,有助教育孩子。如此一來便顯得矛盾,雖然對經常使用並依賴這些東西的兒童來說,或會對其睡眠及注意力產生壞影響,但是否能就此斷定使用科技等於嬰兒禁忌,Singh 亦不太確定。研究員要求會使用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的嬰兒,沿著地面直線行走及在紙上使用筆,觀察他們與不使用這些產品的嬰兒之間有何分別。結果出乎意料,兩者沒有顯著差異。因此 Singh 認為,偶爾使用科技產品,可以成為幫助兒童了解世界的有用工具。
天生偏見?
人是否天生喜歡排斥異己,亦是一道難解的題。研究員為一群白人嬰兒各找來兩名成人一起玩耍,一個同屬白人,另一人則為亞洲人,並要求嬰兒只選一位玩伴。結果顯示,即使成年白人以不公平方式分配玩具,嬰兒們還是選擇了白人。但 Singh 不認為結果等於人們某程度上存在天生的偏見,她指結果反映的是,嬰兒能輕易地分辨人的外表差異。她援引其他研究,稱在不同家庭或社區中長大的白人嬰兒,沒有反映上述的偏好。例如,在倫敦多元環境地方成長的兒童,沒有考慮別人與自己是否看起來一樣,他們更優先考慮公平。故她補充,種族偏好並非天生,關鍵是自小時有接觸「差異」的經驗。
自私或慷慨
性善性惡的問題無論古今皆有爭論,是次研究則表明,人類天性還是向善良一邊傾斜。節目主持設計一個同理心實驗,在嬰兒室裡放置一個栩栩如生的哭泣寶寶人偶,觀察嬰兒的反應。結果顯示,所有的嬰兒都展現出同情心,只是並非所有人都知道下一步該做甚麼。Singh 指,人類與善良其實關係密切,能在早期便開始與他人相親相愛。而成人應該做的,便是努力培養孩子們良善的一面,以確保將來長大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