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土庫曼,很多人未必認識這個國家,但加上「前蘇聯國家」標籤,大家會有了模糊概念,覺得這個國家大概官僚腐敗、發展滯後。烏克蘭新聞工作者 Maxim Eristavi 卻對此忿忿不平,他指蘇聯解體已將近 30 年,傳媒還常用「前蘇聯國家」這個刻板標籤是不合時宜;有國際關係學者和議,並以獨立後的中亞國家為例,強調各國面貌多樣,獨立後發展軌跡迥異,需要國際重新認識。
The New York Times 在 10 月 28 日報道格魯吉亞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在引言中把格魯吉亞描述為「前蘇聯共和國(former Soviet republic)」,翌日 Maxim Eristavi 便在 Twitter 評論道:
在蘇聯崩潰 30 年以後,仍然以「前蘇聯共和國」標籤烏克蘭、格魯吉亞及其他前俄羅斯殖民地,簡直是荒謬。正如我們不會形容肯亞為「前英國殖民地」,對不?我們今天的身份認同,不是由我們的殖民歷史定義的。
研究中亞問題的國際關係學者 Ario Bimo Utomo 撰文回應道,即使蘇聯解體至今 27 年,確實還是有很多記者和作家,無法擺脫蘇聯歷史,難以循其他角度認識這些獨立新國度,沿用「前蘇聯國家」標籤正正反映問題所在。
自 1991 年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以外共分裂 14 個獨立國家,分別是東歐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高加索地區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以及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涵蓋範圍幅員遼闊,除了曾經歷蘇聯統治之外,各國發展都有頗大差異。
夾縫中的獨立中亞國度
在眾多獨立國家之中,Utomo 認為中亞 5 國情況最特殊,當地以伊斯蘭教為主,多數以突厥人為種族認同(除了塔吉克),與東歐的前蘇聯地區迥然不同;這些國家在民主政治上發展滯後,夾在地區強權之間,受俄羅斯、中國、印度勢力影響。但除了這些共通特徵,幾個國家並非一成不變,過去 20 多年都在嘗試建構各自的國族身份,以擺脫「前蘇聯國家」的形象。
哈薩克貴為中亞最大國家,地理上接近歐亞交界,1994 年在總統拿薩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提議下,把國家定位為「歐亞國家(Eurasian State)」,作為哈薩克國族認同基礎。雖然哈薩克民主發展裹足不前,經濟上卻採取自由貿易及市場經濟,2014 年拿薩巴耶夫在莫斯科國立大學演講時,強調哈薩克無意重返蘇共舊制。
吉爾吉斯政制發展則較受國際矚目,有「中亞民主之島」美譽。2010 年前總統巴基耶夫(Kurmanbek Bakiyev)下台,當地隨後舉行中亞首場民主議會選舉,但選舉過程被指控打壓異見,以致人權組織 Freedom House 發表的 Nations in Transit 2018 報告中,視吉爾吉斯為「穩固專制政權」之一,與中亞 4 國並列,不過政制明顯較蘇聯舊制開放。
相對而言,塔吉克則以文化身份擺脫「前蘇聯」形象。塔吉克人主要說塔吉克語,屬波斯語系,在其他中亞國家中別樹一格,成為建構獨立文化身份的重要媒介。2016 年,該國立例禁止國民姓氏以 -ov、-ova 等俄語尾音作結,恢復以塔吉克語的 -zod、-zoda、pur、far 為姓氏尾音。
土庫曼的國族建構過程,卻用上個人崇拜手段。首任總統尼亞佐夫(Saparmurat Niyazov)在任期間,自命為「土庫曼人巴希(Turkmenbashi)」,意即「土庫曼人之父」,為自己塑造黃金雕像,又親自撰寫「靈魂之書(Ruhnama)」期望成為人民的心靈指導。他在 2006 年離世後,現任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Gurbanguly Berdimuhamedov)亦繼續這場個人崇拜大戲。土庫曼人在領袖薰陶下,對個人崇拜的習性竟成為國族身份一部分。
烏茲別克在中亞國家中人口最多,獨立後首任總統卡里莫夫(Islam Karimov)自 1991 年上台,以鐵腕管治打壓政治異見及宗教組織,到 2016 年離世後,新總統米爾濟約耶夫(Shavkat Mirziyoyev)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試圖擺脫經濟落後,但仍然維持專制獨裁統治。
雖然這些國家絕對稱不上自由開放,但獨立後都有各自發展,「前蘇聯國家」甚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標籤,確實模糊了他們的面貌。即使我們未必申請「一帶一路」獎學金,到這些中亞國家冒險留學,但作為世界公民,確實有需要以多元角度重新認識地球的這些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