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傑:「梵高.永恆之門」—— 送給梵高迷的禮物

A+A-
「梵高.永恆之門」劇照。

梵高突然很紅。2017 年,有齣由一幅幅油畫建構而成的動畫「情謎梵高Loving Vincent)」,最新又有一齣「梵高.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這樣說,一定會有一堆覺得只有自己明白梵高心理的超級粉絲衝出來,說我不敬,不懂梵高就不要亂寫。正如你覺得「波希米亞狂想曲:搖滾傳說(Bohemian Rhapsody)」只算中上不算頂尖,也會有一大堆 Queen 的歌迷覺得你唔識貨。一個人,變成偉人,大概就像這樣。

當然,「波希米亞狂想曲」遠比「梵高.永恆之門」易入口。即使你未聽過 Freddie Mercury 大名,看「波希米亞狂想曲」,也很容易被打動。如果你不知 Vincent van Gogh 是誰,看「梵高.永恆之門」就多數一頭霧水。「情謎梵高」尚且有條完整的故事線:郵差之子前往找尋梵高之弟,過程中了解名畫家的秘密和帶出懸案。「梵高.永恆之門」不走這條路,比較似利用片段與片段的拼湊,鑽入梵高的內心,讓觀眾做他肚內的一條蟲,理解一下無法跟其他人類站在同一水平的梵高有幾寂寞、無助、不忿。單單看這一段文字,大概也能想像扮演梵高的演員有幾重要,老戲骨 Willem Dafoe 恰如其分,但金球獎不敵神模仿 Freddie Mercury 的 Rami Malek,也有很多人很理解。大概是美國人和歐洲人在口味上的分別。

「梵高.永恆之門」劇照。

一看導演的名字,就覺得一切很合理。Julian Schnabel 是紐約人,但不似一般紐約人。出道超過 20 年,才拍過 6 齣電影,已經很不美國。最著名的作品「潛水鐘與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以癱瘓人士作主角,跟「梵高.永恆之門」其實如出一轍,都是鑽入主角的內心世界反反覆覆地描繪,希望觀眾能夠代入他們的所思所想,故事性不重要,更不要說甚麼戲劇性。當然,一般觀眾看到梵高兩個字,想要的,可能是另一回事。可能想要一齣類似「波希米亞狂想曲」的梵高版,最好講到梵高點樣畫第一幅畫,跟賣畫的細佬有沒有心病,跟高更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搞到要割耳相贈,每幅名作如何誕生,最後又係點死究竟係自殺定他殺,對後世有幾大影響之類之類。對不起,大概需要等到一個似美國人的導演操刀,才會見到。現在的「梵高.永恆之門」不斷借大自然景色來探索梵高獨一無二的美學,則難免似風景片集。我會說,「情謎梵高」是吸引初哥開始留意梵高的手冊,「梵高.永恆之門」則是送給迷戀梵高者的禮物,中間還漏了一部分,有待填充。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方俊傑,利物浦球迷,前「壹週刊」生活組編輯。主打電影介紹、人物專訪、體育專欄、電視表。著有小說「失戀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