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他建鐵路是侵略,你建鐵路是「雙贏」?

A+A-
唐胥鐵路修建期間,李鴻章到唐山站視察進度。 圖片來源:Library of Congress/Corbis/VCG via Getty Images

由香港團結基金會資助的中國歷史教育網,題為「燦爛的中國文明」,被指對歷史事件的用字充滿情緒化的價值判斷,聲稱香港是當年英國「對華擴張」的基地,而「殖民地老大哥」早就對中國沿海島嶼「虎視眈眈」。

中史教科書充斥華漢全球中心的唯一視角,早已為其他有識之士暗中挑戰。

殖民地時代英國人重視的文史哲專家饒宗頤,即打破「中原中心主義」的漢族視角,將中國歷史宏觀置於波斯、中亞細亞、印度的大場景之間,並考證許多甲骨文的符號來自中亞甚至波斯,並非炎黃子孫天才的始創發明。

武俠小說家金庸作品,提倡各民族的平等。不但「射雕英雄傳」有漢人郭靖的視點,也有成吉思汗拖雷的角度。到了「天龍八部」,更有對契丹人喬峰的同情角度,控訴大漢民族主義欺凌打壓。

饒宗頤與金庸,與日本的岡田英弘,均異曲同工,檢視中國歷史文化,是角度另類的三大家。

香港這個中史網,企圖重新確立的情緒化「大漢中心觀」,但在 21 世紀的網絡世代,使用形容詞過量、忠奸導讀的中文詞彙,效果會適得其反。

即以「虎視眈眈」一詞而論:不但 19 世紀英國對華,今日的「一帶一路」以及華為對歐洲、非洲的訊息數據市場控制的野心,亦無非「虎視眈眈」。

在商場上,「虎視眈眈」不但沒有錯,而是積極進取雄才偉略之必須。

同一件事,同樣性質,西方做就是錯的,中國做就件件必正確?中史教科書將 19 世紀英國對中國的種種介入,定性為「侵略」。

然而中國的鐵路網和交通現代化,卻正是英帝國主義一手促成。

英國工程師金達。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1882 年,英國工程師金達(C.W. Kinder),利用開礦的廢舊鍋爐,製成一部能拖引 100 噸重的小型機車,而且成為中國第一部火車機車。

在此之前的 1876 年,怡和洋行修築了上海至吳淞的鐵路。不久因火車輾斃行人被迫停駛。清政府以 28.5 萬兩銀收回鐵路,以安全理由予以拆除。

但 1881 年,清廷要為停泊海港的北洋水師艦艇提供煤,被迫由唐山開了一段僅 9 公里的運煤鐵路。金達這部小型機車,就是為清廷由唐山到一個叫胥各莊的城鎮之間,提供為第一部運煤的火車卡。

金達進一步建議:清政府認識到鐵路運輸之需,很好;但這樣小眉小眼不是辦法,不如再設立一條開平鐵路,並將鐵路延至天津,增加商人入股。清廷接納,擴展為官督商辦的第一家中國鐵路公司。

1889 年,天津至唐山的鐵路開始繁忙,又計劃西延至北京通州。

兩年之後,李鴻章派金達出任北洋官鐵路局總工程師,坐鎮山海關。金達成為中國鐵路交通之父。

因此可見,英國對中國的所謂「虎視眈眈」,沒有壞處,金達本人固然因此而發財,也為中國人帶來鐵路。沒有殖民帝國主義,清朝一直用牛車來運煤,用抬轎來運送皇帝。

今日中國在馬來西亞,也貸款興建高鐵,又算不算侵略?在愛國的馬哈迪眼中,百分之一百是。

但在中國宣稱這是「中馬共同合作」,「提高經濟建設效益,達至雙贏局面」。

英國殖民主義和西方帝國主義來到中國,又何嘗不是「雙贏」,包括替中國開創鐵路的金達,為中國座鎮關稅、肅清貪污英國人赫德,以及後來香港替你示範何謂現代城市管理的共 28 任總督?

為何英國對中國的合作開發項目就是「虎視眈眈」的侵略,中國對馬來西亞、非洲的鐵路建設和天然資源開發,就是「共同合作」、「共創繁榮」?這一點請香港的教育局需詳細向學生解釋,否則有辦法的中國人家長,必然選擇將兒童脫離這種令人困惑的中華歷史教育,繼續送去教育殖民主義的英國寄宿學校,令英國的教育產業,與百多年前的鐵路產業一樣,又向中國人狠命搜刮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