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恩人:軍事基地成庇護所

A+A-

香港市區野豬突進,政府似如臨大敵,但在德國,狼群再度出沒,被視為生態復原的好消息,值得歡欣鼓舞

近年來,野狼數字在中歐地區的增長,獲公認為野生生態保護的成功個案之一,尤其是在德國的薩克遜州和勃蘭登堡州。自 2000 年到 2015 年,德國狼群以每年 36% 的幅度增長,2016 年測得狼群 47 個,今年的最新數字達 73 個,增幅顯著。學者認為,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建立和發展軍事基地。北約軍方在生態保護上,扮演了一個令人驚訝的重要角色。

瑞典農業科學大學(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的野生生態專家 Guillaume Chapron 稱,軍事基地對於促進野生動物再度聚集(recolonization),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顯示出,如果有心保護野生動物,嚴格制訂規則,野生生態是可以重新壯大的。

由於狼群是畜牧業的大患,在歐洲各國一直遭到極力打壓。1960 年代,歐洲的狼群一度瀕臨滅絕,直至 1980 至 90 年代,歐洲重新立法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野生動物開始逐漸回歸。此後東歐和南歐許多農田遭到荒廢,人口逐漸減少,導致有蹄類動物的數量增加,狼群重新獲得獵食機會。

狼群自從 19 世紀便在德國絕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東德政府依然行禁絕政策,對狼格殺勿論,但是西德政府自 1980 年代起便立法保護狼群,雖然當時根本看不到狼的蹤跡。直到 1990 年代末,有野狼開始從波蘭的森林遷入德國;2001 年在德國東部薩克森州和布蘭登堡州一帶的軍事訓練森林裡,發現了 4 頭剛滿周歲的狼崽,為野狼在德國滅絕了一個半世紀之後之首見,傳媒稱之為「格林童話的故鄉再度迎來野狼」。

狼群的足跡一直西進,至今深入 7 個聯邦州內。根據學者的觀測,數字一直有增無減,據最新統計,德國境內現有 73 個狼群,另有 30 對狼,總數超過 300 頭。

自從 2001 年再度發現狼崽,德國隨即成立了專門監控野狼的研究院 LUPUS專家 Ilka Reinhardt 稱,鑑於德國的公路和人口密集程度,野生棲息地之零碎分佈,有關數字實在令人欣慰,可見狼群有高度的適應力:狼群並不需要完全野生的環境,在接近人類生活空間的地方,只要有足夠的獵物和安全的棲息地,便能繁衍。

據其研究,軍事基地是有助於狼群恢復的最主要原因。自從千禧年代初,最早在德國落戶的 3 個狼群都位於軍事基地。一部分物種對於棲息地的選擇,取決於先入為主,這些物種選擇繁衍和聚居的領土,通常都和出生地密切相關。

軍事訓練基地顯然為狼群所青睞,除森林茂密,道路稀疏等顯見原因之外,是因為在軍事基地內,狼群的擴散距離較遠,遇上獵殺的機會很低。狩獵區域遼闊,並受到政府的嚴格指引,故此狼群的死亡率遠低於一般保護區。

保護區在森林覆蓋率和道路分佈方面,和軍事基地沒有太大分別,最顯著的區別是,保護區內的狩獵範圍面積狹小,只在 75 至 150 公頃之間,亦即在狼群的擴散距離內,大有可能和獵人狹路相逢,在一個狼群的分佈範圍內可能有 100 名獵人。而且很多保護區的地權為私人擁有,私人地主對於獵殺的態度則因人而異,政府對非法打獵的監管並不嚴格,因而造成狼群較高的死亡率。

世人對狼群的態度尚未徹底改觀,許多人依然認為狼群的出現,會導致草食性動物的滅絕。事實是,美國黃石公園的駝鹿數字一度氾濫,狼群出現之後才恢復生態平衡。猶他州的潘多森林(Pando)擁有最古老的美洲山楊,但是為了觀光客的安全,當局將鹿的天敵屠戮殆盡,導致騾鹿數字激增,大批森林遭吞噬,也損失慘重。

Reinhardt 及其研究團隊建議,日後軍方若關閉訓練基地,應該將基地改建成自然保護區,並繼續執行嚴格的狩獵限制,軍事基地的面積範圍正好適合自然保護區的需要。

Chapron 則認為,這可算是冷戰留下來的遺產。士兵人數的增加,相對是盜獵者的減少,對狼而言則是好消息:「可以說,軍方是野狼的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