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奧斯卡男主角,是納粹推銷員?

A+A-
1928 年,傑寧斯演出電影「最後命令(The Last Command)」;圖為劇照。

1929 年 5 月首屆奧斯卡頒獎禮至今,已有差不多 90 年歷史。手上只要有一個小金人獎座,便代表取得電影業界最高榮譽。然而,首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德國演員埃米爾.傑寧斯(Emil Jannings)名成利就以後,卻因日後被納粹黨相中其名氣,以拍攝電影,成為宣揚納粹主義的一分子。

1884 年出生的傑寧斯,於 1906 年加入奧地利導演 Max Reinhardt 在柏林劇場公司。1918 年,傑寧斯首次演出電影「木乃伊的眼睛(The Eyes of the Mummy)」。隨後的「奧賽羅(Othello,1922)」、The Last Laugh(1924),使傑寧斯迅速成為德國默片時代的傑出演員,同時得到荷里活注意。1927 年,終於與派拉蒙電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簽訂合約,進軍美國市場。

失落首屆最佳男主角獎的任叮叮。 圖片來源: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1929 年首屆頒獎禮,男主角的殊榮原本未必屬於傑寧斯。他的成功,來自另一位狗演員的失敗。當年第一輪評選中,德國牧羊犬任丁丁(Rin Tin Tin)呼聲最高。當時,任丁丁絕對是荷里活最受歡迎的明星狗;牠一生共演出 27 齣電影,單在 1929 年便有 4 齣電影公映。不過,委員會擔心首次頒獎,便把榮譽授予一頭狗,會影響學院獎的公信力,第二輪評選時,規定只有人類可以參加。原本應由任丁丁奪得的獎項,便落到演出「最後命令(The Last Command)」、「眾生之路(The Way of All Flesh)」的傑寧斯手上。

委員會的決定或許保全了獎項名聲,但回看歷史,反而導致傑寧斯日後成為德國粹納宣傳人物,損其名聲。出色的演技,加上男主角獎的光環,傑寧斯似乎仍會在美國影壇發光發熱。「最後命令」的女主角,美國演員 Even Brent 亦稱讚傑寧斯是一個出色的演員。但是,當時議論的焦點還是落在得獎電影「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身上,因為「爵士」乃第一全片配音的電影,它的誕生意味默片時代走向終結 —— 觀眾不止要「看」電影,還要聽到裡面的聲音。

有聲電影同時對傑寧斯在美國的事業造成打擊。派拉蒙嘗試讓傑寧斯在鏡頭前說話,但其濃重的德國口音並不符合美國片商的要求,傑寧斯則拒絕讓電影公司為其演出作後期配音。有感自己將無法繼續在美國市場發展,傑寧斯選擇返回德國拍攝電影。1929 年 4 月傑寧斯離開時,電影評論家 Edwin Schallert 便於「洛杉磯時報」撰文,稱他為「歐洲電影明日王者」、「他的離開,標誌著荷里活史上一個風光階段的終結」。

傑寧斯的演藝事業,起初確因返回德國而有起色。1930 年的德國電影 The Blue Angel,傑寧斯扮演一位癡戀歌舞手 Lola-Lola 的老教授,獲得觀眾喝采。著名美國導演寇比力克便曾在訪談中評論指,傑寧斯於其中一幕演出,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時刻

然而,隨著希特拉於 30 年代初上台執政,傑寧斯的演出數量下降。至 1933 年 3 月,納粹全面控制德國。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獲希特拉任命為第三帝國的國民啟蒙宣傳部長。戈培爾認為,傑寧斯可成為納粹強而有力的宣傳工具,於是建議傑寧斯拍攝納粹宣傳片。傑寧斯第一套演出的納粹宣傳片是 1935 年的「年老與年輕的國王(The Old and the Young King)」,傑寧斯扮演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這齣歷史傳記目的在於頌揚納粹的「領袖原則(Führerprinzip)」,要求所有人向元首絕對服從。

1937 年,傑寧斯在另一部推廣「領袖原則」思想的電影「統治者(The Ruler)」中擔演主角。此時的傑寧斯仍是公認的歐洲名演員,「統治者」亦在英國上映。儘管英國小說及劇作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批評傑寧斯在戲中的演出,生硬如海獅的凝視一樣,毫無意義、情感,但無礙德國的希特拉對傑寧斯演出的激賞。1938 年,傑寧斯在納粹治下前最後一次國會選舉中表態支持希特拉,二人關係亦達到最密切的時期。傑寧斯對納粹及希特拉的忠誠表現,為自己換來奢華生活及璀璨星途。

戈培爾亦讓傑寧斯進入國家控制的電影公司 Tobis Films 的董事會,並賦予他對國家電影工作在藝術方面的「全盤控制權」。1941 年的戰時電影「克魯格總統(Uncle Krüger)」成為傑寧斯最具爭議性的電影。主角克魯格,是 19 世紀末第二次波耳戰爭中領導對抗英國的人。計劃攻擊英國前,戈培爾希望鼓動德國人的情緒,給予「克魯格」 600 萬帝國馬克(現約 2.3 億港元)的大筆預算。

電影「克魯格總統(Uncle Krüger)」海報。

身為電影監製的傑寧斯亦發起宣傳活動,把英國的帝國主義描繪成「惡劣的疾病(pernicious disease)」。傑寧斯又在日記中寫道:「克魯格是第一個勇於反抗英國的人。他是德國人的榜樣,領導我們反抗英國的帝國主義。我扮演他是因為他獲選為掀起鬥爭的人,這場鬥爭將在我們的生命中完成。」毫無意外,傑寧斯的演出同樣獲得納粹官方稱許,並獲授「德國電影榮譽之戒(Honour Ring of German Films)」。同年意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克魯格」亦獲最佳外國電影獎。

但納粹風光的日子終要結束。戰後傑寧斯受到英國及盟軍軍官的審查。他們拒絕接納傑寧斯聲稱自己其實不情願為希特拉工作的解釋。戈培爾在日記中特別讚揚傑寧斯對納粹事業的熱誠,成為傑寧斯身負罪惡的佐證。日記指:「傑寧斯的工作,恍如這套波耳戰爭電影的主人公一樣。反英國電影『克魯格』也是如此,正如人們所希望的那樣。」

傑寧斯其後轉奧地利居住,1945 年,他接受美國媒體的訪問。當記者問到他與納粹的關係時,傑寧斯回答:「公開抵抗意味要進集中營。」又指自己是被戈培爾「命令」製作納粹宣傳片。在 1951 年,其傳記 Life and Me 裡指出,傑寧斯認為自己只是為勢所逼:「我的心神、靈魂都屬於藝術,但他們指著我的頭,命令我不要多管這些無關緊要的事。」

但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傑寧斯的解釋,又或傑寧斯的過去。2004 年 11 月,他的出生地,瑞士羅爾沙赫(Rorschach)本想向他授予榮譽,但因有人提起他的不光彩過去,數日後紀念活動宣佈取消。至於奧斯卡官方網站,在專門介紹 1929 年首屆獎項的頁面中,有當年女主角、導演,甚至最佳字幕編寫(Best Title Writing)得主的照片,卻沒有傑寧斯的位置。

1950 年,一直借酒消愁的傑寧斯死於肝癌。為其傳記執筆的作者如此表述:「他帶著痛苦及恥辱,孤獨地死去。」無論如何,與納粹扯上關係的傑寧斯,作為納粹的推銷員,身後已留下不可磨滅的污點。

  • 電影 The Blue Angel 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