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管理是奴隸制的借屍還魂?

A+A-
1923 年左右,美國境內一間辦公室,工人們正在埋首苦幹。 圖片來源:Harris & Ewing/Library of Congress

你有否覺得,每日上班總是為求工作達標而疲於奔命,怎麼都感覺活像奴隸?這指控或者不算偏激,美國歷史學家 Caitlin Rosenthal 去年出版新書 Accounting for Slavery: Masters and Management 指出,現代企業管理的起源,確實與美國奴隸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任務與獎金制度」不過是奴隸主鼓勵勞動的技倆,窮忙族與奴隸未必截然二分。

作者 Caitlin Rosenthal 現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歷史系助理教授,但絕不是深居象牙塔的學者,她曾經在企業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任職 3 年,對實際企業管理操作有一定認知,然後才考取哈佛大學歷史系哲學博士。

她在著作中指出,早在 1911 年,美國國會特別委員會便展開調查,針對新型企業管理對工人的衝擊,特別是號稱促進工人生產力的「科學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此理論由機械工程師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率先提出,載於當年出版的代表作「科學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強調以科學計算工作時間,以規劃最經濟生產模式,成為現代企業管理學的奠基作品。

然而,泰勒當年受到國會委員會傳召,原因遠遠不是表揚他的商業貢獻,反倒要接受議員質詢,有批評直斥他的理論源自奴隸制。麻省兵工廠 Watertown Arsenal 的一名資深鐵工作供,抨擊廠方引入科學管理模式,使整個工作環境「好像邁向奴隸制」。他形容經理對工人實行極端嚴格管制:「跟隨著你工作…… 當你要彎腰執拾幾根鐵桿時,他會在你身旁手持著計時器…… 這樣對待一個人實在是太過份。」

機械師工會領袖批評,此制度破壞工作場所互信,彷彿把所有工人視為潛在叛徒。最終委員會站在工人一邊,結論認為此制度「形同奴隸主手持鞭子對待黑奴,使對方持續焦慮」,但決議未有帶來實質跟進行動。把計時器比喻為鞭子當然是有點誇張,不過科學管理和奴隸制還有著其他深刻關連。

奴隸主後代提倡的管理哲學

1942 年,賓夕凡尼亞州一間獵獸裝置製作工場,工人們排隊打卡,準備前往午膳。 圖片來源:Marjory Collins/Library of Congress

科學管理和奴隸制最大雷同,是其中向工人委派「任務」的主張,泰勒形容:「這是現代科學管理中最突出的元素。」另一名機械工程師甘特(Henry Laurence Gantt)為此貢獻良多,他提倡的「任務與獎金制度(task and bonus system)」下,工人除得到底薪以外,只要產量超過特定指標,便可獲額外的計件工資。今日廣泛使用的工作排程圖表「甘特圖(Gantt Chart)」,正是以甘特來命名。

但無論泰勒還是甘特,任務與獎金制都不是他們原創,而是來自更源遠流長的傳統 —— 這是奴隸制度下鼓勵勞動的主要辦法之一。在美洲奴隸制度下,主人會向奴隸委派「任務」,他們必須在工時結束前完成指定限額,如果奴隸能夠超額完成,有時更可獲發獎金以示獎勵。

甘特提倡任務制度的分別,僅在於增設底薪,而且工人有權辭工,但其他方面都是奴隸制的翻版。甘特亦從未掩飾這個意圖,他直認不諱稱「任務」一詞「與奴隸制度有關連」,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歡」。

事實上,甘特家族確實是奴隸主背景,他本人生於美國內戰前夕,其父親 Virgil Gantt 是南部馬里蘭州的奴隸主,轄下奴隸超過 60 人。甘特的企圖不是廢除奴隸制,而是要改良奴隸制以切合現代需要:「過去的普遍政策是強迫勞動,但時代迫使這套知識讓路,未來的政策將會是教導和領導,令所有人得益。」

費城製造商 James Mapes Dodge 是泰勒早期的支持者,他曾在 1913 年坦言:「難以追溯是誰人把科學管理的想法解放出來,在奴隸被鞭打叫喊一刻,這套理論便在世上呱呱落地。」

但在連續多個月的國會委員會聆訊中,泰勒卻沒有甘特坦白,只試圖把科學管理和奴隸制度區分開來。他形容科學管理是一所學校,專門為不懂得工作的工人而設:「這不是強制勞動;這是仁愛、是教學。如果我是一個男孩,想學習某項技能,這正是我期望大人能夠給予的教導。」

雖然聆訊事隔超過一個世紀,不同年代的學者都先後指出,現代科學管理與奴隸制度息息相關,包括歷史學家 Ulrich Bonnell PhillipsKeith AufhauserMark Smith。但在主流始終沒有太大迴響,商業管理學教授 Bill Cooke 在 2003 年便不禁嘆息,商業管理學普遍還是「否認」奴隸制度的淵源。

作者認為,正視企業管理的奴隸制淵源,目的是要反思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他指出,廢奴固然是人權史重大創舉,但隨之而來的勞動力市場,其實未有開創新世界。如果市場被少數商家壟斷,除了到工廠打工以外,工人又缺乏維持生計的選項,即使備受剝削仍是別無他選,與奴隸的生存境況未必有太大分別。作者因此主張對市場實行必要的監管,確保起碼的勞工權益,工人才享有真正選擇自由,資本家、工人、消費者和社區方可能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