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成本高昂、前途黯淡,美國生育率創新低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香港生育水平大體而言呈下跌趨勢,原因眾多,生活成本高一直是最為人詬病的原因,同樣情況亦見於美國社會。最近的國家數據顯示,美國生育率暴跌至 32 年以來新低,專家認為,年青一代不敢生兒育女,與社會各種不明朗因素及文化更替有關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月中發表臨時報告,顯示 2018 年全國有近 379 萬名嬰兒誕生,比 2017 年再跌 2%。生育率在最近 4 年持續下降。生育率在各種族與年齡層皆呈下跌趨勢,獨在 40 至 44 歲群組間稍微上升。

統計結果令學者感到驚奇,因為在美國經濟及就業市場持續增長下,學者預期生育率會轉趨穩定甚至上揚,現在卻不升反跌。南加州大學人口統計學家 Dowell Myers 認為,生育率的高低反映國人對社會的觀感。他指青年人只有對將來感到樂觀,才會計劃生育。

失業率高 比大蕭條嚴峻

2012 年,國家生育率曾輕微回升,但之後又再急轉直下。Myers 回憶:「我們當時以為只是一時的經濟蕭條。」他解釋,綜合近乎所有經濟條件,撇除昂貴樓價,當時的環境應該能吸引更多人生育。實際情況不如他所料,Myers 認為,政治動盪以及美國的前景黯淡,尤其困擾年青人並左右他們的選擇。

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社會學家 Sarah Damaske 指出,即使目前失業率維持低水平,就業保障仍是造成生育率低的因素之一。她表示:「從 2009 年 1 月到 2017 年 12 月,美國人失去多達 3,660 萬個就業機會,情況比經濟大蕭條時期更為嚴峻。縱使失業情況已見改善,公司仍然會透過裁員等,犧牲工人利益以維持利潤水平。」

Damaske 正撰寫關於國家失業人士的專書,她表示,在訪談過程中,一些工人已感絕望,認為自己難以再找到合適工作:「當個人難有穩定工作,組織家庭也不用多談。」

低生育率的趨勢同時反映文化轉變。現代美國人傾向遲婚,撫養孩子亦成後話。以往,20 多歲生育的女性為大多數;2017 年,最高生育率的群組轉移至 30 多歲,情況在 2018 年更甚。

料未來人口增長依賴移民

其中,介乎 15 至 19 歲的青少年生育率同樣持續下降,比去年下跌 7%,是自 2007 年以來新低。全美兒童醫院的醫生 Elise Berlan 隸屬青少年醫學部門,她接受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時形容這是「驚人的轉變」:「以往,絕大部分的青少年皆是意外懷孕。隨著避孕措施普及,青少年懷孕的情況已見變化。」其他獨立資料顯示,青少年近年的性行為愈趨減少,亦可能是導致生育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美國人口普查局預計,國家未來的人口增長將逐漸依賴國外移民。根據當局的人口時鐘(Population Clock),綜合出生、死亡及移民比率,計算得出美國現時每 16 秒便有一人增長,部分要拜每 34 秒引入一位國外移民所賜。

統計結果看似悲觀,但生育率低促使當局更關心其中反映的各種社會問題,以對症下藥,預早制訂應付低勞動力與人口老化等相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