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我看的不是電影,是氣氛

A+A-
電影「復仇者聯盟 4:終局之戰」劇照。

前一陣子「復仇者聯盟 4:終局之戰(Avenger 4: Endgame)」上映之際,社交媒體一片風聲鶴唳。看了的人急不及待告訴全世界自己已經看了,未看的人咒罵劇透者不得好死。有朋友為了確保入場前不會被劇透,決定斷絕所有社交媒體與討論區幾日,直到看畢電影為止。

雖然筆者理解那種被提前獲知劇情後的掃興感,但事實上我個人並沒有很介意,尤其是美國荷里活動作片。如果是反高潮式的劇情片,出人意表結局是整套電影的點睛位,有沒有提前知道結局的確會有差別。但荷里活電影 —— 尤其是英雄、動作電影的劇情有很難猜嗎?未入場也猜到大概了吧?「復仇者聯盟 3:無限之戰(Avenger 3: Infinity War)」的敗仗結尾並沒有很出格,因為全地球人都知道下集一定會贏。

「劇透」會引發集體恐慌,但這種恐慌是有時效的。今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提及 Avenger 4: Endgame 的劇情,再沒有人會罵你是「劇透」。因為上映了一個月,要看的都已經看了,還未看的多數都不會看。所以告訴你楊過最後跟小龍女一起,不算是劇透了「神鵰俠侶」,不是單純因為原著有多舊,而是因為我們普遍相信所有人都看過。

「東方快車謀殺案」1934 年第一版小說封面。

觀看體驗跟劇透與否沒有必然關係,決定一部電影是否好看的因素不單是結局,還有演員的演出、鏡頭燈光、編劇對白、電腦特技等等。2017 年的「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早在上映前,全世界已經知道其結局,因為故事是改編自 Agatha Christie 在 1934 年出版的偵探小說名著。即使結局在 80 年前早就被劇透,仍有人入場觀看,票房仍很優秀。相同道理下,金庸小說早就改編改到爛,但每次出電影、電視劇都總有人追捧。

問題來了:過多久才不算是劇透?

答:當你大部分朋友都看了。

「劇透」之所以罪大惡極,多數情況下是因為影響「所有人看同一部電影」的共感,這種感覺遠遠重要過觀賞電影本身。我們會希望有人一起去看電影,即使無論有多少人陪同進場,「看電影」這個行為的過程並不會變化 —— 即使全院滿座都是你朋友,電影的故事情節都不會有變化。因為我們渴望的其實是進入「大家做同一件事」、「加入相同話題」的集體性,進場看電影只是儀式 —— 當然這種儀式是令人愉悅的。有人如果預先知道了劇情,感覺上就無法完整參加這場儀式。

正如 Guy Debord 在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中的評論,文化在當代成為一種景觀。文化是一場直觀的體驗,文本是甚麼不再重要,重要是所有人都參加這場祭典。所有朋友都去看 Marvel 電影,與在奧海城一起看 TVB 劇集大結局的活動,在根本上是相同性質。

如果要為「劇透」附上罪名,應該是「不合群」。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