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眼:新世紀福音戰士 —— 回到 4:3 的科幻舊紀元

A+A-
日本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的 26 話電視版及 2 部劇場版電影已於 Netflix 上架;圖為宣傳海報。

最美好的時代,都正式被 Netflix 收買了。影響力近乎無遠弗屆的 Netflix,最近將日本動畫名作「新世紀福音戰士」的 26 話電視版及 2 部劇場版電影全部上架。從一個電視機年代,來到沒有電視機的新世紀,從沒有網絡的舊世界,來到串流影視的平台,有些感覺,卻原來既陌生又親切。

作為今天的熱賣商品肖像,隨便一罐咖啡一包糖果一部彈珠機都會見到碇真嗣和綾波麗。而真真正正的好久不見,是「新世紀福音戰士」的那種屬於 90 年代的解像度,屬於一代人回憶的 4:3 畫框。

20 多年來,無論是在哪一個時間點開始追隨這部作品,都大抵知道,「新世紀福音戰士」是一個永遠不會完結的計劃。1995 年電視版開播,獲得空前成功,緊接便在 1997 年上映 2 部劇場版電影(電視版總集篇的「死與新生」以及「真正結局」的「The End of Evangelion」)。但這個 The End 只是暫時、階段性的。製作人庵野秀明在 2006 年離開 Gainax 工作室,自立門戶,組建新的 Khara 工作室,原因就是實現下一輪「Rebuild of Evangelion」計劃。推倒重來的「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在庵野秀明擁有更充裕資金、時間和主導權的情況下,自 2007 年展開新的序章。

然而,「福音戰士新劇場版」又在 2012 年上映第 3 部作品「Q」之後,一直再無消息(期間,負責人設的貞本義行所作的漫畫版,亦在 2013 年正式完結)。與原版動畫相距超過 20 年後,近日終於有傳,第 4 部將於明年問世。已不敢說是最後一部,畢竟,第 1 部「序」是重製,第 2 部「破」是改寫,到第 3 部「Q」已幾乎是面目一新的故事及世界觀,以「│▌」(終止符)為代號的第 4 部,到底會呈現甚麼內容,外間流傳了整整 10 年的平行時空、前傳、想像世界等說法,屆時(估計)就會揭曉。

這一切改動,喜歡還是不喜歡,都無可否認,「福音戰士新劇場版」是名副其實的「『新世紀福音戰士』補完計劃」。又或者,它(只)是庵野秀明心目中的 The End/New End 版本 —— 新不如舊,卻是不少動漫迷的意見。

對觀眾而言,作品的時代價值大於作品本身,20 年前在流水式趕工及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製作的版本,才是真正定義了 90 年代日本科幻動畫的「新世紀福音戰士」。

「新世紀福音戰士」宏大的世界觀、宗教觀、末日想像,都是其次(尤其今日再看,「人類補完計劃」的構想亦不算是奇聞),對於當時很多新生代,它的最大意義,是作為明確區分何謂動畫、何謂卡通片的第一部作品。

「新世紀福音戰士」角色碇真嗣與綾波麗,成為不少動漫迷青春期的啟蒙;圖為劇照。

譬如說,在此之前,根本沒想過看動畫/卡通,會出現性生理反應。就算重製 10 次,重看 100 次,都不會改變眾多動漫迷記憶中這個歷史一刻。仍然記得亞視播放的「新世紀福音戰士」粵語配音版 —— 深夜時分,我坐在沙發,看著男主角碇真嗣鼓起勇氣來到綾波麗的住處,本意是慰問戰鬥中受了重傷,已停學好一陣子的她。結果,推門看見一絲不掛的綾波麗,驚慌失惜之下,碇真嗣便將她推倒在地。在小學生眼中,男女主角的親密接觸,肯定是一場改變世界的「第 2 次衝擊」。看到這一幕經典場面,除了有性生理反應,還即時環顧左右,面紅耳熱,因為你知道父母都在客廳。不太記得母親的反應了,父親倒是冷靜,淡淡的說:「這麼夜才播,又在亞視,早知道是有些意識不良的了。」壯哉亞視,原來曾扮演著前衛反叛的代名詞。

而這一晚,這一集和這一幕情節,是我人生相當重要的性啟蒙之一(另外一個應該是桂正和的「I”S」)。

它的震撼力,不是來自女主角的裸露和近距離的意淫,而是這一場青春期的意外 —— 無論是碇真嗣意外碰觸到少女的身體,還是觀眾如我,意外看到這一幕不曾想過的曖昧畫面,都令我們恍然明白,原來我們是可以這樣進入另一個人的世界。

一個內向封閉、孤單的少年男孩,在推開這一道門之前,還不懂分辨外面的世界、自己的世界。世界是混亂的,直至出現了身體的本能騷動。摸索到進入另一個人的可能性,亦代表著一個成年人的新階段,一個沒想像過的世界。

後來一直認為,故事中的巨大使徒,試圖入侵地底聖殿,其實就是一個剛好相反的鏡像隱喻 —— 碇真嗣推開了門,觸碰到綾波麗而產生性慾。

到底綾波麗代表著甚麼?愛情、初戀、少年的性啟蒙。熟悉故事的劇迷會說得更準確:是母親的投射、慾望的容器、對「完美」的複製。我喜歡電視原版那個 4:3 畫框下簡陋而跳接的結局,世界的滅亡和重生,只是一種自身的觀照,而綾波麗象徵著這一個美麗和崩壞的世界。你是一頭「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怪獸」,綾波麗是巨大的月亮,青春如潮騷,是一個引導小男孩 fly me to the moon 的成長旅程。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專欄作家、文藝雜誌主編。旅居台北多年,曾獲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冠軍、青年文學獎等。已出版長篇小說包括「廢氣團」、「沼氣團」、「小霸王」、「赤神傳」及短篇集「紙烏鴉」、「獅人鳳」。

http://www.facebook.com/a38rede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