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俄羅斯北部發生嚴重爆炸事件,引發外界對核輻射水平激增的憂慮。然而,俄國政府對此語焉不詳,令人質疑情況可能比估計更惡劣。1986 年的切爾諾貝爾核事故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在此之前,蘇聯其實亦曾發生嚴重核事故,被政府極力掩飾、隱瞞多時。
8 月 8 日,俄國北部一個軍事基地發生爆炸。俄羅斯新聞機構起初只表示,事件是火箭燃料在試驗後起火,導致爆炸。兩天後,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方承認事故涉及核燃料。13 日,俄羅斯國家氣象局亦表示,附近城市北德文斯克(Severodvinsk)輻射水平超出常規標準 16 倍。
事故現場附近的北德文斯克,與埋葬 5 名科學家的薩羅夫(Sarov),均屬「封閉城市」,意味當地存有國家最重要的武器,如核武、生化武器等。是以,前蘇聯至俄國政府一直以來皆不希望外人知悉「封閉城市」發生的事情,尤其是事故。政府嚴格限制這些城市的人員出入以及市內資訊流動,當地居民往往禁止向外人透露自己居住的地方。麻省理工學院科技及社會學教授 Kate Brown 指:「一旦事故發生,信息外洩的渠道不多,令政府容易掩蓋問題。」
俄國政府除了對近日的事故有隱瞞之嫌,早在 1957 年發生的克什特姆(Kyshtym)核廢料爆炸事故,更在塵封 32 年後,方獲前蘇聯承認。
克什特姆事故是有史以來第三嚴重的核事故。「燈塔」核設施(Kerntechnische Anlage Majak)位於烏拉山脈(Ural Mountains)的封閉城市奧焦爾斯克(Ozyorsk)。當年「燈塔」廠內的輻射性廢水箱(radioactive waste tank)冷卻系統故障,溫度升高引致爆炸,估計釋出高達 2,000 萬居里(Ci)放射性物質。
相比 1986 年切爾諾貝爾核事故釋出的 5,000 萬至 2 億居里放射性物質,克什特姆事故規模雖然較小,但影響範圍不容小覷。克什特姆核災的污染範圍在地圖上呈綫狀,影響多達 2 萬平方公里,因此稱為「東烏拉放射綫(East-Ural Radioactive Trace)」。
儘管當時「燈塔」一帶數千居民奉令疏散,但消息沒有因此廣為流傳。直到 1989 年,蘇聯才公開承認當地的核事故。俄羅斯戰略與國防政策專家 Alexey Muraviev 博士指:「事故發生在冷戰期間,故蘇聯當局嘗試阻止此事傳至外界。」Muraviev 更補充,當地在此之前其實已飽受放射污染。「燈塔」生產放射性元素鈽 (Plutonium)時,會將高放射性廢物傾倒至附近的捷恰河。「河中的放射性物質約 320 萬居里。住在下游的人飲用河水、在河上游泳,亦吃河中漁獲。河邊有 28 個社區,成千上萬的人,但沒有任何人告訴他們,河裡其實有高水平的核廢料。」
60 多年過去,「燈塔」如今成為核廢料處理廠,問題一直延續至今。2017 年 10 月,有監測網絡發現歐洲上空出現放射性物質釕-106 (ruthenium-106)。上月,一項研究終於指出,釕-106 極有可能來自「燈塔」。即使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一再否認,但俄羅斯氣象局於當年 11 月卻曾承認,烏拉山脈一帶的空氣有「極高污染」。
核事故風險嚴重威脅「封閉城市」的居民,何以他們願居於此?Muraviev 解釋,選擇定居「封閉城市」的人,生活條件會受政府保障。蘇聯承諾向他們提供更佳的生活水平及豐富資源、免於跟隨其他地區的緊縮生活,換取人們在這些重要、封閉、危險的城市生活。「他們可以買到任何想要的食物。在那裡工作的人,獲國家住宿資助等保障。這些都是定居的重要因素,否則『封閉城市』聽起來就像一個巨大的集中營。」但觀乎這些不為人知的核事故,換來的生活保障是否值得,就只有當地人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