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斯坦堡重建維吾爾族文化?

A+A-
維吾爾族孩子在伊斯坦堡法提赫清真寺(Fatih Mosque)玩耍。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伊斯坦堡的書店內,小朋友拿起一本家鄉新疆所沒有的維吾爾語兒童雜誌,滿心歡喜,只因在雜誌上看見母語,已是難得一見的自由。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記者走訪土耳其,了解這些離鄉別井的維吾爾族人,在惶惶不可終日下,如何為生存、自由和民族文化而努力。

「四葉草(Four-Leaf Clover)」是海外第一本維吾爾族人為該族兒童撰寫的文學雜誌。雜誌的編輯、維吾爾語老師及詩人 Muyesser Abdulehed 希望給孩子一個機會,令他們在公共場合看到自己的根源,並知道他們有權用母語發聲。

過去幾年,愈來愈多維吾爾族人逃離中國,移居土耳其。部分人居住在宰廷布爾努(Zeytinburnu),該地一直是中東及中亞移民的避風港。雖然得到自由,但定居該處仍要面對法律困境:沒有居民或工作許可,也不能再續簽中國護照。

重過新生活

即使處於不穩定之中,在宰廷布爾努,維吾爾族人仍在重建過往被抹殺的事物,像維吾爾餐廳會掛上壁毯,上面是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或是有關該族音樂的畫作。族人也努力回歸正常生活,戴著頭巾的婦女在水果蔬菜攤上購物,孩子則在街道上踢足球。

在移居土耳其的族群中,很多人都曾進再教育營。重獲自由後,他們試著用文化抵抗去回應中國過往的鎮壓,包括音樂、繪畫、詩歌、教育及時裝,向世界傳達強而有力的信息。音樂家 Yusuf Sulaiman 說:「我們哭了兩年多,也抗議了兩年多,但沒有任何改變。所以我想,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風格,必須做些事情、找另一種方式。」去年年底,他就在伊斯坦堡組了一隊頗受歡迎的維吾爾樂隊。

「不當文盲士兵」

同時,在土耳其的維吾爾族,也希望為兒童創造一個情感上更健康的環境。Abdulehed 在星期日舉辦維吾爾語課程,她指自己正試圖將維吾爾族兒童背負的痛苦和憤怒轉化成學習的動力:「例如,他們告訴我自己想成為一名士兵,我說:『好吧,當士兵是件好事,但是當文盲士兵則不是好事,他們在戰鬥中總是敗陣。因此,我們要變得堅強,我們要懂得更多。』」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鑽研維吾爾文化的研究員 Rachel Harris 說:「我們在新疆內部看到的是維吾爾族文化的空洞。我們剩下外殼,只是外在表現,核心已經消失了。」在土耳其,部分維吾爾族人仍懷有希望,伊斯坦堡的語言學家及獲獎音樂家 Ferhat Kurban Tanridagli 認為,維吾爾文化具有復原力,因為音樂、宗教及詩歌交織在一起,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Tanridagli 希望在伊斯坦堡設立維吾爾族合奏團,更希望開設博物館,可惜現時參與人數不足,他也並不樂觀。

暗藏危機

雖已身在土耳其,仍有許多維吾爾族人因為太害怕而無法公開表達意見。Sulaiman 在被拒前往美國及歐盟後,於 2016 年移居伊斯坦堡。他表示,在這座城市並不安全,因為土耳其可以隨時決定將維吾爾族人遣返中國。他還害怕中國的間諜,晚上幾乎無法入睡。這些間諜被指安插在外國維吾爾族群體中;也有族人被威脅而成為新疆警方的間諜

有伊斯坦堡的維吾爾族人覺得自己已被世界遺棄,但也有許多人認為,他們應化悲憤為力量,令自己揚威國際,成為值得世界主動關注及保護的對象。Sulaiman 說:「國際社會對我們的哭泣感到厭倦。但是,如果我們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並為所居住的國家作出貢獻,有一天,他們將會來問我們到底發生了甚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