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回加價,總統道歉,為何智利人仍堅持示威?

A+A-
儘管智利總統已宣佈撤回地鐵加價計劃,並向大眾致歉,仍無法市民積壓已久的怒火。 圖片來源:Marcelo Hernandez/Getty Images

智利首都聖地亞哥(Santiago)近日爆發反對地鐵加價 4%(30 比索,約 0.3 港元)的示威。儘管加價方案被撤回,但示威已成浪潮,人們擴大訴求至各項社會改革。對智利人來說,擴大訴求並非貪得無厭,而是對國家長年以來的不平等發出怒吼。票價上調,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10 月 6 日,智利學生以社交媒體呼籲跳閘逃票,展開抗議地鐵加價運動,及後抗議活動及宵禁狀態蔓延至全國大部分地區,導致至少 18 人死亡。智利政府在民主選舉多年後,首次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19 日,總統皮涅拉(Sebastian Piñera)放棄加價計劃,但在 20 日曾斥責示威者,指國家正與無限制使用暴力的敵人陷入戰爭。皮涅拉於 22 日公開道歉,但為時已晚,抗爭已轉向要求針對社會不公,作全面改革。

智利人醒了Chile despertó)」是這次運動的常見口號。智利人「睡」了多久?皮涅拉承認,「數十年來國家一直累積問題」,一切要從近 30 年前說起。智利經歷長達 17 年的軍事獨裁血腥統治,終於在 1990 年返回民主軌道。30 年前,智利的貧窮人口佔全國 4 成,直至今天,貧窮人口已減至不足 1 成。而且,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不論是經濟穩定增長、教育水平及創新能力,智利均在整個拉丁美洲位列第一。

10 月 17 日,智利反對地鐵加價的示威者破壞地鐵站。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不過,即使一切看起來如此美好,社會的深層次矛盾 —— 不平等,一直沒有改善。多年來,貧富之間的收入鴻溝只是略為縮小,收入仍過度集中在富裕階層手上,中產階級的增長亦少得可憐。換言之,國家的經濟增長成果,未有遍及所有人。有學者指出,「在智利只有兩個階層:剝削者與被剝削者」。另一句反覆出現的抗爭口號「不是 30 比索的問題,是 30 年的問題」,意味著 30 年來,參與民主選舉的政黨,沒有致力改變昔日獨裁統治期間的經濟模式,反而加深問題。

智利 5 分之 1 人口,平均收入每月不足 140 美元(約 1,100 港元),半數人月入只有約 550 美元(約 4,310 港元)。高達 3 分之 2 智利人認為,只有有錢人才能獲得更好的醫療保健及教育是不公平的現象。智利迭戈波塔利斯大學(Diego Portales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 Cristóbal Rovira Kaltwasser 於英國「衛報」撰文指,假如皮涅拉想發動戰爭,真正的敵人應是不平等現象,而非其口中的暴力示威者。政治問題只能通過政治解決。

地鐵加價引申出國家結構性問題。美國列治文大學政治學副教授 Jennifer Pribble 指,智利定期會出現具體針對經濟不平等的抗議活動,其中包括 2006 及 2011 年由學生主導抗議教育問題,以及 2016 年抗議智利個人退休金系統等。「連串抗議活動當中,其實存在大量被壓制的需求。不是單純的地鐵、退休金、教育問題,箇中關係複雜。」聖地亞哥大學歷史系教授 Julio Pinto 則表示,在經濟放緩及工資停滯的背景下,保健、退休金、教育及其他服務的失敗,一直是過去的示威議題,是次運動終於一同併發。「分別就在於此,我們遇到過去 30 年來,最大規模、強烈的抗議。」

因此,智利抗爭發展至今,訴求已不再單一。Pribble 指,是次由學生發起的運動沒有大台領導。「他們出於各種原因出來抗議,訴求分散。」由於沒有大台、沒有單一議題,政府要對話溝通更是困難:「沒有人會坐到談判桌上。」Pinto 反而認為,與誰談判並不重要,因為政府事實上缺乏談判意願。他表示目前雙方接談判的可能性不明確,但在某個時候,政府將不得不回到談判桌上,就各項問題,諸如衛生、退休金、食水及教育等事務,認真展開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