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假新聞的年代,Fact Check 成為了一門產業

A+A-
2017 年 2 月,多平台聯合新聞查核項目 First Draft News 董事總經理 Jenni Sargent,與法新社(AFP)社交媒體部門負責人 Gregoire Lemarchand 在 CrossCheck 的會議上,就應對即將來臨的法國總統選舉發言。CrossCheck 是一個聯合平台,集結多家傳媒、科技和學術機構的力量,以制止假消息傳播,並提供渠道讓公眾接觸更多已核實信息。 圖片來源:THOMAS SAMSON/AFP via Getty Images

我們正處於充斥假新聞的年代。一方面,後真相政治興起,忽視真相、不顧事實的政客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獨裁政權如俄羅斯,視假新聞為維穩工具,既把不利政權的新聞描述為假新聞,同時散播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來鼓動民眾情緒。香港這次反送中運動裡同樣流傳大量假新聞, 8 月,Facebook 和 Twitter 則關掉大量疑似與中國政府有關的假帳戶。假新聞蓬勃,意外造就了一門新興產業 —— Fact Check 業的誕生。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教授 Emily Bell 近日在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撰文,講述整個 Fact Check 行業的生態。全球很多傳媒機構都在萎縮的同時,Fact Check 行業正急促發展。初時只是由一些小型網媒牽頭,第一代始祖是 1994 年成立的 Snopes.com,初期主要查核都市傳說和奇談,網站至今依然在運作。到 2003 年,才有比較嚴謹的政治 Fact Check 網 FactCheck.org。至於更廣為人知的美國政治網站 PolitiFact,則要到 2007 年才誕生。這些 Fact Check 網站能善用互聯網的特性,即時回應和糾正謬誤。Emily Bell 讚揚 FactCheck.org 和 PolitiFact 一班富有熱誠的記者,革新了以往政治傳媒人的速記文化。從前的記者,多僅陳述、引述政客的說法,缺乏客觀中立的評估過程。

近年,後真相政治成為國際政治的關鍵字,整個 Fact Check 工業旋即膨脹起來。美國杜克大學記者實驗室(Reporters’ Lab)公佈的數字顯示,5 年前,全球只有 44 間專門 Fact Check 機構,到今年 10 月,已急增近 5 倍至全球 68 個國家及地區共 210 所,香港代表就有法新社的 Fact Check Asia(Hong Kong),台灣則有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至於以項目計算,全球 73 個國家中,有 226 個相關計劃,數字同樣比 5 年前多近 5 倍。

Emily Bell 提到,從前至今,有公信力的傳媒在出版報道之前,也會先作事實查證;而新興的 Fact Check 企業,則是要驗證、揭穿和更正一些已經在網絡世界廣為流傳的不實報道。她認為,全球傳媒界都在適應數碼世代,傳媒的傳統角色在淡化,整個文字生產工序要重組;讀者也需要更快更多的新聞,但新聞內容卻愈來愈複雜;加上愈來愈多科技公司願意參與新聞工業,Fact Check 企業由此乘勢誕生。確實,Fact Check 不單是生意,也是特大的慈善事業,一些科網巨頭如 FacebookGoogle 便直接投資或研發工具,以協助 Fact Check 工作,把對抗假新聞視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環。

杜林普 2016 年勝出大選後,人們意識到假新聞可能會左右選舉,一班 Fact Check 組織的代表便向 Facebook 叩門求助,後者同意與他們的 International Fact Checking Network 合作,打擊社交平台的假新聞。據報現時 Facebook 投資超過 55 個組織,包括於 2017 年向 Snopes 資助 10 萬美元,2018 年則資助超過 40 萬美元;FactCheck.org 在去年也從 Facebook 一方得到超過 18 萬資助,今年則有大約 24 萬。除了 Facebook,在科技公司和基金會協助下,有些 Fact Check 組織也用上自動化的方式,例如追蹤發佈網站的網域,又或者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嘗試揪出假新聞,其中一個著名例子,是英國組織 Full Fact

可是,Fact Check 這門生意愈滾愈大的同時,人們也質疑這些組織的工作成效。很多組織透明度不足,Fact Check 方法不清晰,資金來源以及與 Facebook 等機構的合作細節也交代不清。南加州大學副教授 Mike Ananny直言, Fact Check 組織不單在傳播新聞,他們還告訴群眾甚麼訊息可信,我們不能把這麼龐大的權力交予一些缺乏公眾監管的組織。與此同時,BuzzFeed 的資深記者 Jane Lytvynenko 提醒,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早已另闢新徑散播假新聞,由較為公開的社交平台,轉移到更私密的訊息軟件如 Facebook Messenger 和 WhatsApp。當整個傳播渠道更封閉、更有針對性和更快速短暫,Fact Check 組織也應轉變其應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