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就業】丹麥代企業支薪,成效如何?

A+A-
5 月 15 日,平日往來客量高達 83,000 人的哥本哈根機場,幾乎空無一人。 圖片來源:路透社

港府日前公佈首批「保就業計劃」的補貼名單,列出約 2.5 萬名領取津貼的僱主,個別公司領取數千萬元補貼,承諾在補貼期間保留受薪僱員人數。不少國家也推行類似的公帑代出糧計劃,以免公司在短期內辭退大量員工,掀起失業潮。其中以福利國家聞名的丹麥,政府早於今年 3 月,已決定出資代受停業影響的企業支付 75% 停職員工薪金,每人每月上限約 3,300 美元(近 2.6 萬港元),為期 3 個月,仍在工作的員工不在補貼之列。

這種政府補貼企業來「保就業」的方法,真的有效嗎?由哥本哈根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Morten Bennedsen 帶領的研究,調查了 10,642 間丹麥公司的營運情況,分析補助政策成效,包括政府代企業支薪、補貼企業固定營運成本及容許延遲交稅。調查對象包涵大企業至小公司,員工人數介乎 3 人至 2 萬人。

首先是了解疫情對企業營運有多大打擊。對比 2016 年同期,單在 2020 年第一季度,便有逾 4 分之 1 的公司錄得 35% 或上的營業額倒退(丹麥政府的援助界線),飲食業及娛樂行業更甚。接受調查的公司中,有 56% 領取至少一項政府援助,而幾乎所有收入下降超過 50% 的企業均有領取補助。而另外 44% 沒有申領補助的公司,約一半即使符合資格但仍然沒有申請。

援助看來達到了政策目的,與完全沒有獲取援助的公司相比,接受援助計劃的公司裁員的人數更少,保障了員工的收入。當然,正如研究作者所指,這種成功的定義,本身或會受到「選擇偏見」影響,即那些本身希望讓員工休假的公司,自然有可能申請援助。

因此,研究團隊還向企業提出了一個假設問題:如果無法獲得援助,他們將做出哪些決定?據調查回覆的數據,研究人員估計,財政援助令一家公司停職留薪員工的佔比提升約 20%,並使辭退員工的佔比下降幾乎相同的數量。

「經濟學人」評論則提出,如果這些成效和結果可應用到其他地方,未來的衰退時期或可能會採用類同的「休假計劃」。據指,德國在 2008 至 09 年的經濟衰退期間,失業率上升幅度比其他富裕國家要小得多,原因是該計劃為短期工作提供了補貼。

不過,這種援助方案有兩個明顯弊端。首先是成本,例如英國計劃在 3 月開始,預計運作到 10 月底,將耗資約 600 億英鎊,相當於該國經濟生產總值近 3%。第二個問題是,類似計劃可能會破壞市場適者生存的機制。本來營運不善而倒閉的企業,其資源在衰退中可以重新分配到成功的企業。失敗的公司因援助而苟延殘喘和避過一劫,他們運作低效,有可能會使下一次經濟復甦的動力減弱。

另一方面,「保就業」補貼最基本的目的是避免失業潮導致嚴重衰退,從而導致政府收入大幅下降,也避免遭辭退的員工要花上漫長時間才能找到下一份工作。因此,從社會和經濟角度而言,「保就業」補貼是減少經濟衰退的提前投資。

企業救與不救,也許各處鄉村各處利弊。奧爾堡大學(University of Aalborg)勞工市場研究中心教授 Flemming Larsen 較早前指出,丹麥之所以能夠快速推出大手筆方案,一來是國內經濟表現良好,公共儲備充足;及近年社會對福利日益關注,因而疫症救市措施具有民意基礎。丹麥人之所以對福利特別慷慨,其一是因為他們信任政府會把稅收用得其所。

就香港首輪公佈的補貼名單而言,有人或質疑為何一些沒明顯經營困難的企業和行業,仍能領取大額補助。沒有民信的政府,即使推行同樣的政策,該政策也難以取信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