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居英權後,退伍踞喀兵在英國的生活

A+A-
2009 年,英國政府宣佈放寬踞退伍啹喀兵居留權申請後,前首相白高敦的夫人 Sarah Brown 向他們送上慰問。 圖片來源:Stefan Rousseau – PA Images/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英國宣佈向 BNO 持有人及其近親放寬簽證申請,以方便他們日後入籍,令近 300 萬香港人受惠。在 2004 和 2009 年,英國也曾經授予退役踞喀兵居英權,至今有約 10 萬名踞喀兵和親屬定居英國。他們的故事就反映,居留權或許只是第一步,往後還有漫漫長路。

在英國陸軍裡,有一班來自尼泊爾的外籍兵團,亦即老一輩香港人熟悉的「踞喀兵」(Gurkhas)。踞喀兵制度有超過 200 年歷史,1814 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侵略今天尼泊爾一帶,當時尼泊爾正值廓爾喀王國時期,由踞喀人掌權。英國軍隊最終打勝仗,廓爾喀王國割讓了大片土地,但踞喀人作戰時十分勇猛,令英國人印象深刻,開始招攬他們入伍。踞喀人後來在各個殖民地征戰,當中 20 萬人參與了兩次世界大戰,當中 4 萬多人喪生。到 1947 年印度獨立,英國和印度及尼泊爾達成三方協定,於印度遺下 10 隊踞喀兵團,最終 6 隊歸印度、4 隊歸英國,英國往後也可以繼續在尼泊爾招募士兵。在 2019 年,踞喀兵佔英國陸軍約 3%

即使這班踞喀兵為英國拼命,卻一直得不到公平待遇,無法在退伍後定居英國。直到 1997 年香港主權移交,踞喀兵團總部由香港搬回英國,政府才思考他們的居留權問題。到 2004 年,時任首相貝理雅宣佈讓 1997 年後退休的踞喀兵獲得居英權,以肯定他們多年來的貢獻,是踞喀兵平權運動的一大勝仗。可是,他們仍不滿政府於 1997 年劃線,繼續爭取 1997 年前退伍的軍人都可以入籍。相關運動成功得到一些英國名流支持,例如著名影星祖安娜琳莉(Joanna Lumley)就組織了「踞喀正義」(Gurkha Justice Campaign),為他們爭取權益。2008 年,法院最後裁定政府做法違憲,政府於翌年修改規定,只要踞喀兵服役超過 4 年,就可以成為英國永久居民。

牛津大學人類學家 Mitra Pariyar 今年在學術期刊 Ethnicities 發表研究,提到超過 90% 的退伍踞喀兵移居英國,總數約 10 萬人,多定居於英格蘭南部地區例如漢普郡和根德郡。Pariyar 形容,他們像「軍事移民」(military migrants),生活上依然嚴守軍階,也十分忠於本來的尼泊爾文化,增加了族群內部的凝聚力,但同時也保留了種姓概念,令族群之間有著嚴重的歧視問題。部分退伍軍人到英國後,會融入得比較理想、熱心參與公益事務,也為支持他們平權的政客站台。他們工作勤奮,就業率冠絕多個族群,2011 年一份研究指出,60 歲以下的踞喀男性和女性就業率分別高達 95% 和 93%,其中保安業最歡迎退伍踞喀兵。

可是,這批退伍軍人也面對各種生活上的問題,特別是貧窮和語言不通。其中在漢普郡奧爾德肖特(Aldershot),2011 年的人口普查顯示,當地有 10% 人口是尼泊爾人,大多在 2009 年後湧入,為當地福利制度增添極大壓力。2011 年時,英國廣播公司(BBC)跟進報道,發現很多退伍踞喀兵來到英國後,生活質素反而大大下降,主要是居住成本太過高昂,而一些老人家只能依賴微薄的生活津貼維生。有踞喀人社福組織就表示,「踞喀正義」鼓勵退休軍人到英國生活是錯誤策略,他們應集中爭取更好的退伍金,然後在生活成本極低的尼泊爾生活。「每日郵報」在 2014 年的專題報道也訪問了很多踞喀移民,有老兵死去後留下遺孀,她們因為言語不通,無法有效接觸社福和醫療服務,亦難以處理日常事務,例如銀行和水電費等;同時因為年紀老邁,身體也愈來愈差。

在未來的日子,退伍金平權會是下一個戰場。直到 2019 年,踞喀兵的退伍金只有英國士兵約一半,例如退伍少校 Tikendra Dewan 每月就只有 900 英鎊(約 8,900 港元),軍階更低的軍人就更少;至於在 1997 年前退役的士兵,退伍金甚至只有 1997 年後的 3 分 1。若果服役未滿 15 年的話,踞喀兵就得不到退休金,只能靠政府的公共津貼過活。2019 年 3 月,政府宣佈增加踞喀兵退伍金 37%,可是相關團體認為只是小修小補,仍遠差於英國軍人的待遇,因而繼續在倫敦和加德滿都示威,有數以百計的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