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反政府示威,與君主制有甚麼關係?

A+A-
7 月 26 日,正值泰國慶祝國王哇集拉隆功(Maha Vajiralongkorn)壽辰活動期間,曼谷示威者走過泰王肖像。 圖片來源:路透社

7 月 18 日展開的泰國示威浪潮,至今已在全國各地蔓延。最初的集會活動上,與會者提出「三大訴求」:解散國會、政府停止滋擾反對派、修改由軍方撰寫的憲法。與以往的大規模集會示威不同,是次抗爭期間,有人公開表達對君主制失去信心的言論、並舉起要求廢除刑法第 112 條「冒犯君主罪」(Lèse-majesté)的標語。

部分示威者如何理解泰國君主制度,與限制自由的關係?他們對泰國君主制失望,與「三大訴求」內的議題,有沒有關連?要理解這場對準軍政府的示威,與君主制有何關係,可從「政府停止滋擾反對派」訴求開始。

7 月 9 日,泰國警方拘捕 47 歲的工程師 Tiwagorn Withiton,並將之送至精神病院。事緣 Withiton 曾於 6 月中,上載穿著印有「我對皇室失去信心」字樣的 T 恤照片至 Facebook。儘管 Withiton 被捕的罪名,並非最高可判處 15 年有期徒刑的「冒犯君主罪」,而是 2008 年生效的「電腦犯罪法」(Computer Crimes Act),但此罪名亦是對付反對君主制及批評政府人士的常用控罪。

18 日的集會上,即有人舉起「失去信心不是犯罪」標語,反對 Withiton「被精神病」。至 22 日,住院兩週的 Withiton 意外獲釋,他認為,持續的抗議活動與訴求,是他能重獲自由的主因。無論如何,此事反映近年年輕人對軍政府大力打壓民主示威者,以及傳言政府綁架異見人士等事件感到不滿。同時,國內嚴厲的「冒犯君主罪」,將誹謗或侮辱國王定為違法行為,亦大幅縮窄異議空間。

示威者舉起寫有「失去信心不是犯罪」的標語。 圖片來源:路透社

即使 Withiton 實際上並非以「冒犯君主罪」被捕,軍政府總理巴育(Prayuth Chan-ocha)曾於 6 月表示:「國王以『憐憫之心』指示政府,不要對這些煩擾者(persecutions)執行第 112 條。」他亦警告,任何批評君主制的國民,都會威脅自己的生活。假如「冒犯君主罪」在異見者眼中是一條惡法,是次「備而不用」,是否代表為政者寬厚?流亡海外、一直批評泰國君主制的 Junya Yimprasert 並不同意。她認為:「112 條的存在就是威脅。因為政權一直定期而有系統地使用此法。」

京都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副教授 Pavin Chachavalpongpun 則表示,儘管 2017 年下半年以來,再沒有「冒犯君主罪」案件提告,但泰國的言論自由並未因此恢復,因為政壇仍有其他措施,嚴禁人民觸及君主制雷池。Withiton 的「電腦犯罪法」,以及將他送到精神病院的「精神健康法」(Mental Health Act),便是打壓的替代工具。

至於為何有「冒犯君主罪」不用,而要另謀打壓工具?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專欄作家 David Hutt 引述「曼谷郵報」(Bangkok Post)專欄作家 Atiya Achakulwisut 意見,指此舉是將注意力轉移至其他法律上。「在沒有明確區分甚麼是侮辱,甚麼是公允的討論或批評下,當局在使用這條法例抑制反君主制的情緒時,同樣會遇到如何界定的問題。」

Hutt 認為「冒犯君主罪」仍是問題所在。「實際上,『冒犯君主罪』賦予君主制掌握更大的獨斷權力。哪怕國王要求政府停止執行此罪,他也可以在未來某個時間重新起用此法。」「冒犯君主罪」看似與 Withiton 的被捕罪名及「三大訴求」沒有關係,但「『冒犯君主罪』是問題所在」的看法,或能解釋何以有人在示威期間要求廢除此法。示威者在抗爭運動裡跨過以往的界線 —— 談論君主制 —— 會否成為未來動搖泰國政制的力量或思潮,相信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