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熱那亞新橋建成,卻解決不了問題?

A+A-
攝於 7 月 13 日,啟用前的聖喬治橋(San Giorgio bridge)。 圖片來源:Fabio Bussalino/Getty Images

2018 年 8 月 14 日,意大利北部城市熱那亞(Genoa)塌橋事故造成 43 人死亡。悲劇兩週年前夕,新建的聖喬治橋(San Giorgio bridge)趕及揭幕啟用,取代倒塌的莫蘭迪橋(Morandi bridge)。但新橋高速建成,似乎仍不足以重新連接這座港口城市的居民。有專家認為,依山面海的熱那亞,至今仍依賴老舊的陸上交通系統,長遠並不能解決問題。

莫蘭迪橋原為熱那亞的主要幹道,亦是連接城市兩岸的最快通道,塌橋一方面破壞了當地生意經營環境,同時令居民生活陷於癱瘓。至於由當地建築師 Renzo Piano 設計的新橋,雖以破紀錄的 15 個月時間內建成,但城內其他一直處於拖延狀態的基礎設施,早已進一步加劇交通流量問題。因此,對於不少當地居民來說,城市的問題並未因一條新橋而完全解決。

隧道、公路的維修是問題的其中一環。去年,熱那亞西北部的隧道拱頂部分倒塌,意大利運輸部下令徹底檢查當地架空道路及和橋樑,發現幾乎所有建築都有安全問題,必須維修。負責檢查公路的工程師 Placido Migliorino 在這 4 個月以來,一直監督維修工作進度,他表示:「那裡有約 50 條通道,問題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解決。所以現時城內車輛流量仍然有限。」因此,官方近月不得不在市內數十處維修地點設交通限制,高速公路上的司機,亦只好忍受著地盤鑽探聲去面對交通擠塞,緩慢行進

攝於 2018 年 9 月,倒塌的莫蘭迪橋(Morandi bridge)。 圖片來源:Lena Klimkeit/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熱那亞出身的建築評論家 Emanuele Piccardo,即將出版莫蘭迪橋事故書籍 The Collapse of Modernity。他認為,在依傍山谷的熱那亞,一直修繕公路並非上策。「你可以建長長的繞道,又或建立新的橋樑。但假如仍不考慮以鐵路運輸解決山谷交通道路狹窄的問題,只是浪費時間。」Piccardo 另外提到市中心以外,北面一直為人所忽略的地區。「建橋是好事,但不會對偏遠的谷地有利。」當地其實建有一條地鐵線連接北部,但到訪當地的「紐約時報」記者指,居民似乎並不期望有太多改建。

現時,由於陸上交通繁忙,北部偏遠的波賽維拉河(Polcevera river)谷地仍無法拉近與熱那亞市中心的距離。谷地的切爾托薩區(Certosa),是受塌橋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切爾托薩區原是熱那亞工業部分的延伸,工人階層大多聚居於此,北面的切爾托薩區有百貨公司和工業活動,南面的市中心則是貨櫃碼頭及另一個居住社區。誠如 Piccardo 所言,切爾托薩區的居民表示,新橋未有令他們的生活更接近市中心。市長 Marco Bucci 亦在塌橋後承認,自己從未到過切爾托薩區。

獸醫 Fabio Bertoldi 的診所位於莫蘭迪橋以北約 270 米,他指:「塌橋事故後,住在橋另一端的人都不再來這裡了。我損失了一半生意。」Bertoldi 居所則在約 24 公里外,「現在我還要踩單車上班,駕車的話,要花上 3 小時才能從高速公路抵達這裡。」塌橋後,獲政府、橋樑管理公司及意大利高速公路公司(Autostrade per l’Italia)向當地數十家企業提供援助,但當中仍有不少企業礙於交通原因,不得不搬遷或與市內其他地區隔絕。

交通不便,加上重建時要清拆,令愈來愈多人離開切爾托薩區。48 歲的 Christian Giannini 在切爾托薩區經營單車店,他指重建期間,區內有商店選擇搬離,有些索性就此關門大吉。「我每天都會開店,但假如人們都離開這裡,如何繼續做生意?」同區 61 歲的花店老闆娘 Marianna Correnti 亦表示:「公寓被清拆,很多已搬走的住客都是我的顧客。」有波賽維拉河谷地的居民,甚至因為交通擠塞的緣故放棄駕駛。49 歲的保健員 Teresa Altovino 稱:「人們要提早在晚間駕駛,才能順利通行,我連海灘也不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