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爆炸,造就新冷戰中東篇

A+A-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及阿布扎比王儲穆罕默德。 圖片來源:路透社

以色列與阿聯酋在美國支持下建交,打破在中東的孤立狀態,或逐步組成圍堵伊朗的包圍網。同時,孤立無援的伊朗又進一步向中國靠攏,兩國最近被揭發秘密草擬 25 年戰略夥伴協議,藐視美國對伊朗的制裁之餘,有評論預料中國亦將會得失其他中東國家。在美中新冷戰下,連串事件可能正模塑出中東地緣政治新格局。

貝魯特爆炸案發生後,伊朗外長扎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到訪黎巴嫩,以示支持黎巴嫩政府及真主黨(Hezbollah)。真主黨為伊朗扶植的什葉派武裝勢力,在黎巴嫩國會擁有議席,成員在現屆政府身居要職,在今次港口爆炸案中,連同整個政府淪為憤怒民眾針對的目標。

伊朗不僅僅在黎巴嫩政治失利,其兩大地區競敵以色列和阿聯酋,更史無前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雖然扎里夫先警告,其他勢力不要趁亂在黎巴嫩擴張勢力,又形容以阿建交純粹是美國導演的一場戲。

但專研中東議題的獨立記者 Farnaz Fassihi 與國際記者 David D. Kirkpatrick 在「紐約時報」撰文卻指出,兩件事對伊朗構成的雙重打擊,影響可能超乎預期。有部分親政府的伊朗政要更明言,以色列原先是伊斯蘭世界的公敵,但與阿聯酋建交,可能成為轉捩點,以色列或不再是眾矢之的,加上遜尼派和什葉派對立的催化,伊朗恐成阿拉伯國家公敵。

當以色列不再是中東公敵

阿聯酋與以色列建交消息傳出後,西岸有大批巴勒斯坦人上街抗議。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一直以來,只有兩個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分別是埃及和約旦。兩國同樣與以色列接壤,建交背後主要基於邊境安全因素,但阿聯酋卻是首個與以色列建交的伊朗鄰國。阿聯酋官員表示,以色列為換取阿聯酋承認,同意暫停吞併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領土,但國際評論已經提醒,以色列他日恢復西岸吞併行動,阿聯酋亦沒有反對餘地。

伊朗、阿拉伯和西方評論同樣預測,其他波斯灣沿海的阿拉伯國家,相信亦會與以色列建交,其中以巴林和阿曼可能性最大。在伊朗與阿拉伯對峙下,阿曼長期保持相對中立的位置,兩年前更接待過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引起外界揣測多時。

雖則伊朗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強硬聲明指,假如阿聯酋讓以色列在區內取得立足點,伊朗將會改變對阿聯酋的取態。但沒有任何跡象顯示,經濟疲弱不堪的伊朗打算制裁阿聯酋,伊朗政壇更對局勢彌漫著悲觀情緒。

前副總統 Mohammad-Ali Abtahi 坦言,在阿拉伯世界當中,伊朗變得聲名狼藉,很多鄰國都掉轉槍頭,由指向以色列變成對抗伊朗。保守派政治人物 Ali Motahari 更在 Twitter 承認,伊朗需要為建交事件負上一定責任,「是我們嚇唬了阿拉伯國家,把他們推向以色列一邊」。

雖然阿聯酋領導層不時抨擊伊朗政府,但一直容許大量伊朗商人到杜拜經商,令杜拜實際上成為伊朗人避過美國制裁的後門。在建交消息傳出後,伊朗評論員首先擔心的,是未來杜拜可能有大量伊朗人和以色列人交集,難保伊朗商人的活動不會被以色列間諜監視。

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冰釋前嫌」,將如何改變伊朗以至中東地緣政治,仍然有待時日驗證,但其中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可能是打擊中國在中東的如意算盤,或令「一帶一路」計劃進一步淪為空談。

預示新冷戰下的中東格局

2019 年 12 月 31 日,伊朗外長札里夫於北京與中國外長王毅會面。 圖片來源:Noel Celis – Pool/Getty Images

前美國政治軍事事務助理國務卿 Puneet Talwar 就在「外交政策」雜誌分析,伊朗受到美國杜林普政府制裁後,近年已經日益靠攏中國,「紐約時報」更揭發兩國上月草擬密約,奠定 25 年戰略夥伴合作關係,無可避免會令中國蹚中東這「渾水」。

根據報道,在這份全長 18 頁的條文草案中,中國將撥用 4,000 億美元大舉投資伊朗銀行業、電訊業、港口、鐵路及其他幾十項工程,以換取伊朗未來 25 年的平價石油供應,投資規模超越任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兩國又會在軍事上合作,聯合軍演訓練、共享情報消息,聲稱用以打擊「恐怖主義、販毒、人口販運及其他跨境罪行」。

近年致力孤立和制裁伊朗的美國政府,固然批評中國破壞地區穩定;伊朗國內同樣有大量反對聲音,基於伊朗經歷過列強干政欺壓,以致伊朗人普遍不信任外部勢力,也質疑中國的背後動機,又指控伊朗政府以賤價出賣國家資產;至於與伊朗結怨的中東多國,更可能視中伊協議為威脅。

事實上,中國多年來一直保持與中東各國友好,與伊朗宿敵以色列,以及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同樣有商議全面戰略夥伴協議;中國又愈來愈依賴中東能源供應,2017 年起成為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沙特阿拉伯是最大供應國,其次就是伊拉克、阿聯酋和伊朗。

從經濟和戰略考量而言,中東動盪應當不利中國,中東分裂更有礙打通「一帶一路」貿易網,因此中國策略更似是左右逢源。但這似乎違背中東地緣政治發展,特別是以色列與阿聯酋建交所掀起的暗湧。

除非中國撤回與伊朗的協議,或者縮減合作規模,否則一旦美國支持的阿拉伯國家全面圍堵伊朗,與伊朗過從甚密的中國也很難獨善其身;假如美中新冷戰白熱化,阿拉伯國家同樣可能要選邊站,屆時中東將難成「一帶一路」的主要通道,反而是新冷戰下的另一個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