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蒨:170 年前北冰洋沉船之謎(上)

A+A-
1845 年,約翰.法蘭克林爵士帶領「埃勒布斯號」與「恐懼號」尋找西北航道。 圖片來源:Illustrated London News/Getty Images

1845 年 5 月,約翰.法蘭克林爵士(Sir John Franklin)帶領英國航海探險隊尋找並穿越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可是,當航海隊伍進入加拿大北部後,便從此失去消息,兩艘船「埃勒布斯號(HMS Erebus)」與「恐懼號(HMS Terror)」同告失蹤,全數船員罹難。外界不斷推測航海隊伍所經歷的意外,而其中一個推論點,在於隊伍抵達比奇島(Beechey Island)後,有三名船員先後離世,至今仍被葬於島上,但他們的死因並非寒冷,亦非食水和食物短缺。

1980 年代末,研究人員仔細研究及檢查這三具屍體後,推斷他們死於鉛毒,以及肺結核引起的肺炎。在屍體的頭髮、骨頭及組織抽樣化驗中,證實其體內的鉛超出正常含量 100 倍。如此高含量的鉛,可以導致身體極度疼痛、肌肉麻痺、神經衰弱(neurosis)及迷失方向等。

在此個案中,有說船隊埋葬好那三名船員後,便繼續往南邊出發。直至 1846 年 9 月,兩艘船被困於冰雪中,自此再沒有機會啟航。大隊最後決定捨棄這兩艘被困的船,並徒步往南走一千英里。但離奇的是,船員們並無攜帶食水及糧食前行,而是帶著碟、書桌等奇怪物件,沿途逐件遺下。除此以外,沿路更看到有人骨,並有食人的痕跡。

對於他們的經歷,以及船員們奇怪行為的背後原因,至今仍有著不同的說法,包括壞血病、缺乏鋅、肺結核等,但每一個推論,最終都與鉛毒拉上關係。背後其中一個原因,是當時航行前選取糧食供應商的時間不夠,但啟航日期不能推遲,因此食物供應商只能匆忙準備。當時的糧食以鉛造的罐頭包裝,其中一個假設,為這些罐頭的鉛銲料(lead soldering)沒有被妥善處理。有推論表示,這些罐頭的鉛在使用前並未燒好,使當中的食物肉毒桿菌中毒(botulism)。不過,光是食物,絕對不會令血有如此高的鉛含量,因此推測食水亦一同被鉛污染。船的草圖顯示,船上設有將海水淨化的過濾系統,而這系統的水管都是鉛造的。按照研究,鉛在以下幾個情況,會比較容易融在水中:

  1. 水剛被蒸餾過,又是軟水
  2. 水管是新的,而裡面暫時沒有隔層
  3. 水是熱的

長久以來,鉛在我們的文化中,都佔有一席位,特別是在化妝品裡面,至今依然可以找到它的身影。外國有歷史學家指出,女士們在 18 世紀已經懂得將鉛加醋製成粉底,以協助她們追求最理想、最受歡迎的白皙肌膚,同時亦有很好的遮瑕作用。商家們看準這個商機,就開始大量生產並牟利,品牌如 Bloom of Ninon 在當年風頭更一時無兩!但,使用者都不知道,這些看似很完美的化妝品,正慢慢的經過皮膚毒害她們。隨著使用時間愈久,用家們出現頭髮變灰、嚴重腹痛、牙齒脫落、失明、皮膚乾燥等症狀,嚴重的更會死亡。

20 世紀開始,含鉛油漆的製造商找來剛起飛的廣告業,向消費者說明鉛對兒童無害。不過,現實中,那些負責處理鉛的美國工人,都分別出現幻覺、發瘋,更有工人跳窗而死。此時,一名科學家站出來「維護」鉛的形象,亦是人類史上,首次以科學掩蓋某樣東西對健康及環境的威脅。毒物學博士 Robert Kehoe 獲油漆工廠聘請,以專業人士的身份來消除大眾對鉛的疑慮,他說:「鉛是大自然的資源。接觸鉛的工人有機會因工作而引致職業傷害,但只要工業本身做好自我規範,就可以減低風險。而且,『鉛對消費者有害』這一點從來沒有被證實。」而其說法一直都未被質疑,直至地理化學家 Clair Patterson 站出來反駁:「自從工業革命開始,地球的鉛污染已經很嚴重,自含鉛汽油推出後,更急速惡化。」

參考資料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一名香港土生土長的骨頭說故人,馬不停蹄地飛到世界各地尋找及代言骨頭的故事,讓他們成為事情最後及誠實的無聲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