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日本自民黨派系政治

A+A-
2018 年自民黨總裁選舉,安倍晉三擊敗石破茂,成功連任。 圖片來源:Carl Court/Getty Images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佈辭職,執政自民黨內何人繼任,將由國會兩院全部自民黨議員一人一票,以及 47 個都道府縣各 3 票,合共 535 票選出。官房長官菅義偉據報已獲黨內七大派系其中五個支持,優勢明顯。日前,日本「每日新聞」社論便批評,執政黨領袖競選變成派系權力的博弈。但正如毛澤東曾言「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即使是民主國家的政黨,黨內派系林立現象亦很常見,也似乎無法避免。日本自民黨則從籌組開始,便由各派勢力合流而成。

自民黨的起源,可追溯至板垣退助及大隈重信在 1880 年代各自創立的政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 1955 年 10 月,左翼政黨日本社會黨重新統一;同屬保守派的日本民主黨及自由黨,便於 11 月宣佈合組成今天的自民黨,以回應社會黨的威脅。自民黨的派系史與其政黨史同樣古老,因為派系早已成為制度化的結構,並擁有正式成員。自民黨立黨之初,便繼承了兩個舊黨的五大派系,至今黨內共有七個正式派系。

自民黨由大、小企業、農業、專業團體以及其他利益集團組成。該黨雖由團結保守派力量取得執政地位,但內部仍有主張不同的領袖人物,形成派系結構。此時日本選舉政治中,保守派的從政者,除了合流後的自民黨外別無選擇,故發展成黨內互相競爭的狀態。各派系會向旗下成員分配籌集得來的資金,藉此在戰後日本的複數選區制度中,與其他政黨或不同派系的黨友,在同一選區競逐多個議席。

宣佈競選黨總裁的菅義偉,獲黨內 5 個派系支持。 圖片來源:路透社

而複數選區則令同一選區的自民黨黨員在競選期間,不僅反對其他政黨,亦會反對自己的黨友。由於兩名或以上的自民黨候選人,要在同一選區爭奪同一批保守派選票,故此黨內競爭通常比黨外競爭更為激烈。1990 年 2 月 18 日的眾議院選舉中,便有 3 名自民黨員及 3 名反對派候選人,在西南部一個選區爭奪 5 個議席。電視台顯示,當宣佈尾席由公明黨候選人取得,而其中一名自民黨員失落議席時,另一名自民黨候選人的支持者竟然大聲歡呼。

澳洲阿德萊德大學亞洲研究系教授 Purnendra Jain 認為,其時的自民黨黨員是對所屬的派系忠誠,而非整個政黨。一些資歷淺、競選財力有限的候選人,往往向財力雄厚的派系靠攏。作為回報,該人當選後,議席便為所屬派系掌握;議席的多寡則決定派系之間的競爭優勢。自民黨總裁由黨內選出,而何人當上黨總裁,以至首相,對各派系均有重要影響。各派系的領袖會與時任自民黨首相協調,並根據各派於國會掌握的議席數目,按比例分配內閣職位。

自民黨執政時,由黨總裁擔任首相。但有權決定黨總裁的人,只限於國會議員及地方自民黨議員組成的政黨代表大會,傳統上更只是不同派系在此制度內相互選舉,讓不同派系領袖輪流出任黨總裁及首相。「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指,自 1955 年以來,所有自民黨首相均在派系隸屬關係下獲得首相一職。即使是有「政壇孤狼」、「怪人」稱呼的小泉純一郎,當年亦憑最大派系清和政策研究會(細田派)支持,成功當選。

為使選舉制度更民主,前日本首相、自民黨總裁三木武夫,曾在 1978 年推行新的黨內預選制度 —— 由全國 150 萬名自民黨黨員投票選出黨總裁。但此大規模選舉耗費甚鉅,且爭議激烈,其後便重新回復派系領袖之間談判,決定黨總裁的做法。Jain 指出,隨著 1990 年代中,眾議院選舉改行單一選區制度,以及改變政治資助的法律後,選舉與派系政治的關係,便不再像以往般緊密。單一選區只有一個議席,派系不用再各自派人參選同一選區;黨總部隨之獲得更大權力,決定不同選區的候選人。Jain 認為,黨員對派系的忠誠,亦有機會因此轉移回政黨本身。

儘管如此,自民黨內的派系政治並沒有終結。鑑於選舉黨總裁的制度不變,參選人獲派系支持與否,仍然具重要作用。由細田派推舉的安倍晉三,2012 年再任自民黨總裁及首相時,便另外獲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的志公會(麻生派)、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的志帥會(二階派)全力支持。回到今天,獲多數派系支持的菅義偉,在這個選舉制度下的優勢,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