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屢錯算,民調產業沒落了嗎?

A+A-

到截稿一刻,美國大選結果依然未卜,而且估計會掀起法律爭議;但無論誰勝誰負,美國的民調專家都是這場選戰的輸家。在選前,很多專家都估計拜登會輕易勝選,而且民主黨還能取得參眾兩院控制權。可是,事實是選情比預期緊湊得多,共和黨也保住了參議院,而且民主黨在眾議院的優勢可能減少。美國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Joseph Campbell撰文展望民調產業的未來。

民調專家 Frank Luntz 早在大選前就警告,若果民調專家再次大幅錯判民意,整個產業就可以完蛋。Campbell 也認為民調很可能會錯算,但他對產業發展依然十分樂觀。美國民調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個十分蓬勃的產業,根據福布斯的數字,2020 年整個產業總值高達近 210 億美元。民調不單在政策議題上發揮作用,很多商業機構都會為自己的產品做市場調查。

回顧美國歷史,選舉民調與結果有嚴重落差,並不算罕見。Luntz 提到最經典的例子是 1948 年選舉。1948 年,二戰後第一場選舉,共和黨派出紐約州州長杜威(Thomas Dewey)出選,他在前兩年的州長選舉大勝,風頭一時無兩,加上民主黨已經執政四屆,所有民調都估計他會大勝時任總統杜魯門,有報章更提早以頭版指杜威會勝選,但最終杜魯門爆冷勝出。到 1952 年的選舉,專家們又估計會爭持激烈,但最後共和黨艾森豪威爾豪奪 442 張選舉人票。

整個民調產業屢屢錯估形勢,為何依然歷久不衰?Luntz 認為,人總會有預知未來的欲望。前總統卡特的御用民調專家 Patrick Caddell 就講過,每個人都會追蹤民調結果,無論是政治抑或體育,在美國民眾生活的各個範疇,都圍繞著一個問題:「接下來誰會勝出」,這是出於很自然的好奇心。而民調就正正給予人一個感覺,或者錯覺,以為其是準確的預測。

傳媒講求客觀形象,但同時又面對很多未知事件,民調就成為記者們重要的分析工具。據悉早在 1824 年,美國第六屆選舉,就有報章首次刊登選前民調結果。到 1970 年代中,很多大型新聞機構,例如「紐約時報」和 CBS 新聞,開始自己或者特聘專家進行選舉民調。到了今天,民調基本上已經主導了媒體對總統大選的論述,又用以判斷選舉的激烈程度。

另一個原因是,過去大眾都不清楚以往民調的表現。對今天的選民來說,他們或會記得希拉莉在 2016 選舉中意外落敗,少數人會聽過或記得杜魯門擊敗杜威的事跡,但就沒有多少人會知道 1952 年艾森豪威爾和 1980 年列根意外大勝時,民調如何錯估形勢。由於民眾很少考究往績,民調機構才得以保住專業形象。不過,Luntz 也補充民調機構也不是常常出錯,這也是其得以生存的原因。

在美國,有人會以賽馬預測來比喻選舉民調,人們關心誰領先,誰落後。40 年代民調專家 Archibald Crossley 曾警告同業,人們正把民調當為賽馬預測,並呼籲業界人士應嘗試擺脫這個形象。很多專家表示,選舉民調只是一個「快拍」(snapshots),不是一個預言。可是當他們預測成功時又會搶功,以增加自己知名度,例如 2016 年大選後,民調機構 Rasmussen Reports 就宣稱他們成功預算到選舉結果。

現時,美國就有一些網站設排名比對不同民意機構,讓用家選擇自己相信的調查。有杜林普支持者就只追看上屆成功預測大選的 Rasmussen Reports。Luntz 以踩鋼線表演作比喻,形容在漫長選戰中,有專家會成功,有些則會掉下來,但無論成功與否,他們都已是整場「選戰騷」(election drama)的一部分。Luntz 認為,民調能提供一些觀察和解釋,但終究不完美。不過,人們的好奇心一天不熄滅,即使民調再次出錯,整個產業依然會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