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疫下無社交,對日後會否有影響?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幼兒在疫症下幾乎與世隔絕,每波疫情之始,最先停課的總是幼稚園,不能正常上課,也不能再參加生日會或遊樂聚會。從小經歷社交隔離,無法與其他小童相處,會否對兒童產生長遠影響

在武肺病例激增之下,家庭不再送子女到日間托管中心或幼稚園,他們與同伴的社交活動亦告暫停。在此期間,他們學會的是保持社交距離。今年夏天,美國兩歲女童 Alice McGraw 與父母到湖邊散步,當另一個家庭向他們的方向走來時,Alice 馬上停下腳步,因她知道要減少與他人接觸,避免感染冠狀病毒,而這也成為現代幼兒從小學習的「新規則」。但隨著長達數月的冬季隔離逼近,父母擔心長期被剝削社交機會,會對年幼子女的發展產生長遠影響。

近年,愈來愈多研究強調社交互動對大腦發育的價值,有報告表明,影響語言發展及更廣泛認知能力的神經網絡,需要透過言語及肢體交流來建立。天普大學嬰兒語言實驗室主任 Kathryn Hirsh-Pasek 指出,這些互動有助建立起「大腦中的結構和連接性」,更形容其「似乎是大腦的飼料」。在嬰幼兒時期,這些必要的互動被稱為「本能表現及回應」(Serve-and-return),他們會依靠咽喉發聲或簡單單字與他人交流。

密芝根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 John Hagen 形容,若封鎖需要持續數年而不是數月的話,他會更關注對年幼兒童做成的影響,但他認為,「我們並非在處理任何會造成永久或長期問題的事」。Hirsh-Pasek 則將當前環境描述為一種「社會颶風」(social hurricane),當中存在兩個主要風險:嬰幼兒之間無法交流;同時有機會因父母影響,而認為其他人具有危險性。早前居於三藩市的 Elliott O’Connor 育有一名 14 個月大的男孩 Casher,他曾在走近一名兩歲男童時被其母伸手阻止,場面令 O’Connor 心碎。

兒童發展專家認為,開始研究這一代兒童,並了解與隔離有關的影響,將會帶來助益。事實上,此類研究早在數十年前已有先例:一份發表於 1974 年的研究追蹤了生活在大蕭條時期的兒童,結果為現時提供了希望。研究作者 Glen Elder 寫道:「意想不到,大蕭條時期的孩子們,會遵循著復原的軌跡步入中年生活。」

有兒童成長專家亦指出,即使在嬰幼兒時期無伴,大多數孩子在日後都不會出現問題。密芝根大學心理學教授 Brenda Volling 解釋,在武肺時代長大的嬰幼兒及孩子,最需要與父母維持穩定的互動,同時,父母亦需要給予孩子栽培及愛。她認為「這些孩子並不缺乏社交互動」,因他們正從雙親處獲得「最重要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