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瞳行動:以知識追求更大的幸福

A+A-

「暴政」作者史奈德去年出了一本小書,細說他在 2019 年底得的一場急病、在醫院的所見所聞,以及對新冠肺炎與知識及平等的思考。他說︰「健康是生存的基本要素。如果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得到治療,他們就能把心思和資源放在別的事情上,更自由地做選擇,追求更大的幸福。」

抽這段出來可能脫離了史奈德正談論的 context,但這種老生常談,卻又狠狠地刺穿了社會不平等的真面目,令人感觸。一場新冠肺炎,讓人看清社會階級與防疫能力及水平成正比。社經地位愈高,愈有資本接收訊息,也就更有能力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其實任何疾病都是不公平的,視力障礙也不例外。國際防盲協會最近更新了眼疾資訊地圖,指出 90% 的失明和視力損傷患者,主要住在中低收入國家,當中有 64% 集中在南亞洲、東南亞及大洋洲諸國;74% 患者超過 50 歲,逾半為女性。無論在地域、年齡或性別上,失明和視障在現代社會,都對個別階層的影響特別深。

知識就是力量。缺乏對眼疾的認知,便會延誤治療。在文化比較保守的地區,公眾對眼疾存在許多誤解,例如覺得驗眼等於要配戴眼鏡,戴了眼鏡變相令視力變差;一些人迷信出生的嬰孩患眼病是受到詛咒,長者則會覺得自己年紀大了,看不清十分自然,何必大費周章接受治療。病人的取態同時影響地區的醫療發展。如果患者不知道、不明白或不肯求醫,醫護人員便難以累積足夠治療經驗,令這些發展中地區的眼科發展裹足不前。

護瞳行動從 25 個國家工作的經驗得知,中低收入國家的視障問題比較嚴重,原因主要包括︰

  • 缺乏眼科服務發展資金,醫院診所缺乏適當器材
  • 公眾對眼健康的認知不足,患病時不懂求醫
  • 住所離醫院太遠,負擔不起交通費
  • 極端貧困(尤其影響女性)令眼疾加劇並致盲

回應史奈德的一番話,要讓每個人在有需要時都可以得到眼疾治療,便需要在中低收入國家,向眼健康服務投入固定的資源發展,以及訓練眼科醫護人才,特別是基層鄉村醫生。他們是最常接觸村民的人,若能快速診斷眼疾,適當地轉介病人到大醫院治療;以及改善公眾對眼健康的認知,協助公眾作出理智和清晰的決定,為自己的健康負責,視障患者才能恢復視力、自力更生、接受教育,並更自由地做選擇,追求更大的幸福。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