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說「啦」都可以得罪人?語助詞其實十分危險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我們在網絡上對談,基本上沒甚麼人會用文言文,多數人都是用白話文,亦即「我手寫我口」。但是我們真的有辦法將日常的說話寫成文字,讓看到的人就如聽到我們本人說話一樣嗎?這其實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轉成文字,就會失去了很多說話時有的東西,包括表情、速度、音量及語氣。文字就像是雪藏肉一樣,喪失了語言大部分的鮮度,味道總不如新鮮肉。

人類自古以來,在處理不新鮮的肉時,都是利用調味料,為肉重新加上味道。而文字也一樣,人類創造了各種感嘆字詞、標點符號及語助詞,為乾枯的文字重新添上感情與語氣。語助詞就是這樣的東西,我們用「啦」、「囉」、「啊」等作結,令讀者可以感受到白話的語氣。

但語助詞是否解決了感情的問題?將現實中會講的「啦」寫在句末,是否就能讓讀者想像到我們說話的語氣呢?很遺憾的是,語助詞是一把雙刃劍。它的確為句子賦予感情,卻未必是你本來想傳達的情緒。

因為中文的使用者繁多,亦分為不同語言。同樣寫成中文,台灣人心裡唸的可能是台語,香港人心裡唸的是粵語,當然亦有其他。同一個語助詞,在不同的語言,甚或是同一語言中,都有多種不同的語氣,容易因各人不同的解讀而產生誤會。

最好的例子是「啦」。一句「唔駛啦」,在粵語中用途廣泛:不屑的「唔駛喇」、禮貌的「唔駛 la」,或者很放鬆地表達自己不需要…… 寫出來的都是同一字眼,表達的語氣卻差天共地。語助詞充滿多重語氣解讀的陷阱,很容易令別人誤會你的語氣,甚至認為你有攻擊性或含有惡意。

所以,如果只是在網上閒談,使用語助詞時最好同時附上表情符號;如果是寫文章,則要非常注重前文後理,不能純粹我手寫我口,不然很容易就會出事。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鄭立,Cheng Lap,香港人。從不被寄望的職校生到取得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史學碩士,曾任教職,後轉行創辦公司並開發電腦遊戲「民國無雙」。長於議題思辨、邏輯推演,評析經濟與政治局勢。現於香港「明報」,台灣 udn 「鳴人堂」專欄,以及 PTT 論壇發表文章。著有「有沒有 XXX 的八卦」及「希特拉救港攻略」。Facebook Page:Cheng Lap。

https://www.facebook.com/leglory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