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與其燒廢 不如老實減廢

A+A-
每次颱風過後的畫面,都提醒我們源頭減廢需要多方面的無比決心。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陳可淳

環境局在農曆年前推出新一份「香港資源循環藍圖 2035」,理應就香港目前廢物圍城的困境,訂下長遠的減廢目標和策略。在展望將來之前,少不免要先檢視當下,知道問題所在,才可調整方向,繼續前行。回望 8 年前推出的上一份藍圖,重點政策通通未達成。面對外界質疑減廢成效時,環境局不時以外圍因素作解釋。例如在上年年尾推出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裡面就提到回收率降低的原因是由於「近年外圍可循環再造物料市場持續不景氣,加上香港周邊地區正進一步嚴格執行進口管制政策,影響本地整體回收表現」。自己廢物自己處理,固然屬全球趨勢,但這更顯我們的減廢政策進展需要跟得上轉變,才足以應對廢物棄置量。然而,落空的重點政策,無論是玻璃樽生產者責任制、擴大膠袋徵費和垃圾徵費等,基本上也是講求政府推行政策的能量及魄力,不但與外圍狀況無關,也顯出官員們需要更大的努力。

膠袋徵費在十年前落實,在未有進一步擴大政策下,無謂包裝有增無減。

在上一份藍圖未做好下,以為環境局今次會比較務實。然而,減廢目標竟然沒有寫明預計達成的時間。究竟是政府內部有一條沒有公開的「檯底」時間表,還是真的認為沒有訂明時間的需要?而且,內文雖然提到減廢目標總量為 40% 至 45%,卻沒有具體說明,預計可透過哪項政策達到幾多成效。一堆政策如數家珍般羅列出來,彷彿很大的排場,但箇中的減廢成效及策略卻不得而知。如此含糊其辭,即使不是刻意騰出卸責空間,亦會令公民社會難以監察,對達成減廢目標百害而無一利。

意大利的反焚化爐抗議行動。

當然,最大的爭議是環境局為求達到「全民減廢、加強資源循環及邁向零堆填」3 大願景,似乎對興建第二座焚化爐蠢蠢欲動。前兩項與焚化爐無關,最後的那項亦有大量其他可優先選擇的方法可取代,包括先做好現時在案頭堆積的欠交功課。在幾乎甚麼也未做好的情況下,廢物量仍然高企,硬推焚化爐的話,難道是打算一把火燒清光,就當作達成減廢目標?

比起硬推焚化爐,政府不如先老實思考如何減廢。

比起以另一個環境污染危機解決現時的廢物危機,環境局不如積極推動垃圾徵費,同時一一兌現未實現的減廢政策。除此以外,跟上國際步伐,推動從源頭減廢的政策,例如逐步淘汰即棄塑膠製品、推廣餐具及包裝的可重用模式等,亦是大眾的期望。與其閃閃縮縮,避開實際的目標及時間,希望當局可以力挽狂瀾,以實際行動阻止垃圾圍城。

以可重用為原則減廢,是全球趨勢。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