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上一個歷史轉折點,是那個網絡還未興起,大家吃飯時還會看電視的時代。北京大屠殺結束後不久,有個叫鄭柏林的冬菇頭向英吉利王儲獻花。之後,電視播放東柏林的青年,拿著鎚子打破柏林圍牆的畫面,蘇聯就解體了。
在這節目裡,柏林活在一個過得很不錯的中產家庭,家長有事業又很溫柔,也有個叫作松林的兄弟。每星期,他們與朋友同學們都會講一個生活故事。
它基本上是一個拍給兒童看的說教節目,讓他們學做乖孩子。每一集節目,都會講一些兒童會遇到的問題,例如怎樣看待新鄰居、遇到很惡的長輩該怎麼辦等等。反正就是想小孩學完變乖,家長會滿意之類。

不過,當我小時候看,卻基本上難以代入。例如有一集講家務助理,柏林的同學家裡又全部都有傭人,他們討論的東西,對我來說都是外太空的東西,因為傭人這種鬼東西,在草根生活是不存在的。唯一有代入感的部分,是柏林的冬菇頭是真的拿個湯碗來剪的。
柏林從來都沒有被家長拿棍打到飛起,沒有在學校被罰留堂,家裡又大,跟我所知的香港完全搭不上,對我來說,它跟日本劇集沒分別,就是虛構世界。雖然長大後我才明白,香港可能有為數不少的中產,都在過這樣的生活。
不過也不是只有生活的部分,基本上「柏林週記」講的「道理」,很多都令人感到突兀。我最記得有一集,鄭松林明明比別人都高分和努力,人們卻對他特別嚴苛;而沒他那麼努力的人,卻能夠得到讚美。他因而覺得憤憤不平。

而它最後的結論竟是叫你接受現實,對自己要求高、超越自己,就可以不用人讚,可以被人罵?將「大細超」這件事草草帶過,完全沒有反省之餘,更對這種行為振振有辭,說是為小孩子好。
再想想現在香港,某些人對既得利益者那麼寬容,卻對受壓迫者那麼嚴苛,不就是同一回事?反正就是對家長小孩洗腦,教你乖、認命、接受,感恩為主。真的,你可以去 YouTube 找回來看看。
所以當看到人們對成年鄭柏林的評論時,我倒覺得,如果大家有認真看節目,其實他本來就提倡這種生存態度。所以香港為何會變成東柏林,看看「柏林週記」吧,你會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