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社會主義國家更環保?看看北歐與獨裁國之別

A+A-
IKEA 在瑞典所有分店新增「循環商店」,令家具可重新使用。 圖片來源:路透社

炎夏正盛,香港經歷自 1884 年以來最高溫 5 月,背後不容忽視的是席捲而襲的氣候危機,儘管資本市場已逐漸納入環境、社會及管治(ESG)因素,但在炎夏難奈的環境下,也不免再次帶來反思。

2018 年「紐約時報雜誌」一篇由 Nathaniel Rich 撰寫的專題報道,剖析過 1980 年代,當時科學塵埃落地、政治觀點看似一致,為何仍無法對抗全球氣候危機。文章指出,1979 年至 1989 年期間,當時還未有既得利益者石油大亨推動暗黑游說工作,但人類還是過於短視而無法捍衛自己的未來,唯一阻止構成阻礙的只是:人類的人性。

這個說法卻換來氣候科學家和歷史學家評擊,反而把矛頭指向 80 年代晚期興起「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以解放「自由市場」為名,推出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再造計劃,把約制資本主義的氣候問題拋諸腦後。

加上一系列歷史因素作祟,如 1988 年正值美加簽定「自由貿易協定」、柏林圍牆也在 1990 年倒塌象徵東德共產黨統治結束、英國的「鐵娘子」戴卓爾夫人推動公營事業民營,要用氣候危機來箝制資本主義,大概不合時宜。

但只把責任推給資本主義是不對的,大家反而仍需警剔獨裁的工業社會主義為環境所帶來的災難,最明顯的例子是前蘇聯經濟於 1990 年初期解體後,碳排放就暴跌,反映出左禍對環境之深;另一方面現今委內瑞拉的石油民粹也警示著,具有特色的社會主義並不環保。

反而,有強大民主社會主義傳統國家,如丹麥、瑞典,卻擁有世上最有遠見的環境政策,更把達至碳中和的目標寫入法律,兼顧都市發展與環境保護,成功得連香港立法會近年有研究過,如瑞典的廢物管理系統,但香港的垃圾徵費研究多年,最終卻胎死腹中。

香港要發展 ESG,若然只懂得從資本市場上著手,而在城市本身沒有做好環保政策,恐怕只會給外界沽名釣譽的感覺,隨時再次揚名國際。

而為免香港連環保也踏上敗絮其中之路,我建議大家取經北歐,有志要虛心學習和提倡環保、搞好環保政策的公務員,應於本週五(5月 28 日)請假半天,到訪中環 PMQ 參加一年一度的「瑞典仲夏節」,由下午 3 時至晚上 9 時,與屆時在場的瑞典駐港領使辦公室交流,好好學習一下瑞典在 IKEA、H&M 以外的核心價值。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