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水患數十年:蘇聯模式成代罪羔羊?

A+A-
7 月 27 日的鄭州。 圖片來源:路透社

7 月下旬,河南鄭州爆發嚴重水災,截至 8 月 2 日,官方死亡人數為 302 人,但有網民認為數字遠被低估。中國都市水災問題一向十分嚴重,連新華社都稱「內澇」為「大都市病」,與香港僅一河之隔的「世界一級城市」深圳數十年來亦浸過不停,7 月才出現大水浸。官方一個常見說法,是把問題歸咎於所謂「蘇聯模式」;有人就質疑下水道根本不曾好好修建。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成立,行社會主義路線,當時世界剛進入冷戰時期,面對外交孤立,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蘇聯就成為中國當時最親密的盟友。建國初期,中國在毛澤東領導下實行向蘇聯「一邊倒」的政策,以換取蘇聯技術人員協助中共的戰後發展。兩國在 1950 年簽下「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當中一段列明要「發展和鞏固中蘇兩國之間的經濟與文化聯繫,彼此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並進行必要的經濟合作」。

在這個背景之下,中國早期的城鎮發展深受蘇聯專家影響。中國官方喉舌「人民網」形容:「在 1953 至 1957 年之間,中國將『蘇聯模式』引入城市規劃,國內各城市在這一時期開始採用以蘇聯為標準的城市設計標準。」不單當時新生的二線城市,連首都北京也邀請蘇聯專家監督指導。北京聯合大學歷史學家李揚考究指出,從 1953 年的規劃草案到 1958 年的總體規劃初步方案,均借鑒莫斯科的城市規劃。

2014 年 5 月深圳發生嚴重水浸。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於是近年大雨水災,很多問題就被官方歸咎於「蘇聯模式」。例如「中國日報」的報道指,2008 年到 2010 年間,全國 62% 的城市發生過「城市內澇」,受害超過 3 次以上的城市有 137 個。評論指蘇聯高寒少雨,以其設計標準直接套用在雨水充沛的中國城市上,自然為日後的水災埋下伏筆。2014 年深圳又爆發水災,水務局排水管理處代表陳筱雲亦搬出類似解釋:「深圳建市初期也是採用了蘇聯的城市建設理念,由於蘇聯降雨較少,排水管道標準較低。」

不過此說法的真確性,至今依然成疑。經濟學家何清漣採訪深圳檔案館館長,該市在 1980 年建城,但直到 90 年代中之前,完全沒有城市建設資料的存備制度,連原來的設計施工圖,圖紙都大多散佚,有些則是工作人員後來「追憶繪製」。深圳市龍華新區三防辦主任胡巍也有類似講法:「城中村很多都是當時村民的一個自建房,當時建的時候也沒有考慮到地下排水管網這一塊的完善,管網這一塊也沒有相應的設計圖紙,也沒有一些資料。」

胡巍估計,龍華區一些 80 年代的老舊水渠未有統一規劃,有些明渠更直接從房前屋後的小水溝直接排到路面。除了水浸,深圳在 2010 年後亦多次出現地陷問題,深圳市水務集團工作人員就透露,過去的設計標準偏低,以前排水管道都是設計混凝土的,「地下沉降造成管道斷裂或者連接脫離」,又直言材料品質「跟現在比起來可能略微要差一點」。在後來,深圳市陸續修建了「13,700 多公里的下水道」,不過水浸問題依然困擾深圳。

「中國日報」的社評就猛烈批評,即使蘇聯模式的說法真確,深圳排水管道建設的「科學性」依然「值得商榷」。深圳在改革開放後才建城,就算是參考國外經驗,也沒有理由捨優求次,挑選降雨較少的蘇聯,政府大可借鑒紐約、東京、巴黎和倫敦。社評續指,當有些西方國家幾百年來都是「先建地下,後建地上」,中國的城市建設卻是「先建地上下,後建地上下」,而且地下排水系統和管網「各行其道」,毫無系統可言。

社評直言,中國城市水浸問題,緣於「一些城市建設者急功近利」招來惡果。「在一些地方,很多官員不願意將大把的錢花在誰也看不到的地底下,而是更喜歡做地上工程、面子工程。一些開發商只管建房賺錢,壓根沒打算在地下排水管網上花『冤枉錢』 」。2019 年,親政府的「東方日報」大膽引用雨果的文句「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並直言「檢驗方法也很簡單。每逢暴雨天氣,內地許多城市就淪為澤國」,文章的標題更言簡意賅地寫上「良心何處尋」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