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陷入能源荒,東方有中國因無炭用而限電,西方又有天然氣和石油短缺,短缺原因不一,有政策實施不彰,也有國際政治角力,但卻是一個機會,讓全球反思如何為未來轉型。
先講中國,限電令「遍地開花」,多省各地區企業相繼收到強制限電、限產、停產通知,表面上受盡網民戲謔,指國家正在「下一盤大棋」,最終卻被官媒定調為「低級紅」、「高級黑」,卻掩飾了短缺背後是基於充滿中國大陸特色的運動式主義。
中國仍是一個依賴煤炭發電的國家,根據官方數據,全國能源消費高達 57% 來自煤炭,偏偏地方政府又盲目追求「減碳」,最終導致全國叫苦連天。儘管官媒於 8 月已驚覺煤炭短缺在即,在「人民政協報」呼籲「運動式『減碳』需喊停」,直斥各省市把減排當作政績工程、形象工程,來實現個人目的的手段,但最終仍無補於事。
有人說,今次中國缺煤,是源於中澳關係交惡,但有關說法並不盡然。按照「中國能源網」報道,中國 2019 年度煤炭產量超過 37.455 億噸,而按照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中國 2019 年共進口煤炭近 3 億噸。屈指一算,進口煤炭只佔整體煤供應大約 7%,反映煤炭出入口絕非「限電令」主因。
至於在西方世界,外界普遍關注一款相比煤炭環保一點的能源:天然氣。近月天然氣因短缺,價格創出歷史新高,Oil & Gas UK 表示天然氣年初至今批發價上升 2.5 倍,8 月起計兩個月更上漲 7 成。天然氣暴漲背後,由多個外在原因組成。
天然氣的話語權一向掌握少數國家手中,儲備多多的俄羅斯就是其中之一,但為了應付寒冷冬天,預計今年會將天然氣保存在國內,以致歐洲能源及天然氣庫存創造歷史新低,德國、西班牙、荷蘭連續幾星期搶奪天然氣,相信天然氣和電費比較高的情況,要持續至今年底。
今次全球能源危機,所帶來的影響,預料會蔓延至各個行業,如運輸、農業、化肥、食品價格、工業營運等等,進行投資似乎要多留意天氣報告,理解不同行業對不同能源的依賴,好好思考如何同步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