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佬:減少碳排放,減到出現能源危機?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2021 年 10 月 8 日,香港人渡過了一個難忘的星期五:在熱帶氣旋「獅子山」與季候風共同影響之下,當日早上傾盆大雨,天文台史上第二次在 10 月份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全日雨量超過 300 毫米。天文台指出極端天氣強度會隨著氣候變化而增力,因此大家需要減少碳排放。

減排當然動機良好,但是也同時催生了一場能源危機。驟眼看來,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所以有必要先行理順脈絡,說明一些「因為,所以」。

先簡單交代背景:因為現代社會自工業革命以來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所以全球溫度上升。因為氣候變化,所以出現極端天氣。

因為需要減排,所以全球各國訂下時間表,希望在若干年後達致「碳中和」(net-zero emission)。以 2050 年為目標的包括美國和英國等超過 100 個國家;中國則爭取在 2060 年之前實現碳中和;另一碳排放大戶印度則尚未提出時間表。

碳排放的其中一個來源是供電。因此,各國爭相淘汰傳統燃煤發電廠,以可再生能源取而代之。然而, 風力、太陽能及水力發電等供電方式各有其先天、成本或技術上的限制,目前並不足以完全滿足供電需求。另一個選擇是核電,不過 2011 年日本福島核事故令大家對於核電廠存有戒心,德國甚至逐步關閉國內核電廠,剩下 6 台最遲將於 2022 年內停用。

大家一方面要減少使用燃燒時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的石油和煤炭;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和核電等又未能及時填補供應缺口,於是天然氣就成為了過渡期的選擇。天然氣發電的碳排放量比燃煤少一半,供應相當穩定,除了透過管道輸送天然氣,亦有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這個運送比較方便的選擇。

歐洲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先驅,一直有向俄羅斯國企 Gazprom 購買天然氣,彌補區內自身供應的不足。不過,這個外援的供應近年開始動搖。

一來,隨著亞洲國家陸續加入減排行列,對於天然氣需求大幅增加。以中國為例,每年就有超過 1,000 萬戶的供電由煤炭轉為天然氣,相當於荷蘭及比利時兩國每年需求的總和。作為環球天然氣主要供應商,俄羅斯自然不愁沒有出口選擇。

二來,歐盟與俄羅斯曾經就烏克蘭克里米亞等問題交惡,至今嫌隙尚未完全修復。俄羅斯總統普京眼見歐盟國家仍然需要依賴俄羅斯供應天然氣,大可以以此作為政治籌碼。最新的例子,是由 Gazprom 興建、繞過烏克蘭及波蘭的 Nord Stream 2 天然氣管道。烏、波兩國非常反對這個項目,除了因為天然氣輸送的收入減少之外,更重要的是國家安全隱患 —— 當烏克蘭和波蘭對天然氣供應的影響減退,難保俄羅斯日後有恃無恐、進行軍事擴張。

本來,卡塔爾供應的液化天然氣也是歐洲各國的天然氣供應後盾。不過,中國和印度都要淘汰燃煤發電,相繼轉投天然氣的懷抱。在商言商,價高者得原是定理。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天然氣價格過去一年飆升近一倍。近期中國傳出的「電荒」問題,相信只會加劇對天然氣的需求。

隨著北半球步入冬季,各地民眾用電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在減排、淘汰煤炭發電的潮流下,大家一窩蜂湧入天然氣市場,導致其價格大幅抽升,直至普京出口術、暗示 Gazprom 會增加供應,價格才稍為回順。

多家英國電廠在供電價格設上限之下無力經營,單計 2021 年 9 月,便有 9 間能源供應商倒閉,包括 Avro Energy 及 People’s Energy,受影響客戶超過 100 萬。雖然當局正協助民眾轉換供應商,但是一個「捱貴電」的寒冬似乎無可避免。這個現象或許不能說是減排之過,但至少也是轉換能源過程中無可避免的陣痛。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若抑揚得所,趣舍無違,值筆廉斷,觸勢峰鬰,揚波折節,中規合矩。」 Compliance ,中譯「合規」。男人老狗做 Compliance ,是為「規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