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宅,其實我從小都不太敢讓身邊的人知道我喜歡看動漫。
出生在香港,以往大多數人對二次元文化的認知,都僅停留在「海賊王」、「火影忍者」等最知名的作品上。比起二次元文化,他們更覺得是一個「潮」的象徵,但一旦說到喜歡比較冷門的動漫作品,就會被歸類作「毒男」、「毒女」(即類似宅男、宅女的意思)。
在一班香港二次元文化愛好者的努力之下,近年這種風氣有稍微改善。比如說他們會舉辦一些大型的同人展(即販售個人作品的展覽,裡面多以二次元文化為主)、籌辦二次元文化相關的繪圖或唱歌跳舞比賽,最近甚至出現 Vtuber Only(以 Vtuber 為主題的展覽),各個活動的反應都相當不俗。但因為香港政府長期不重視藝術文化產業,更別說是二次元文化了,因此在推動這種文化風氣上一直困難重重。
本來我以為,二次元文化本來就很小眾,有這現象也是正常。
直至我第一次參加台灣的同人展。
台灣同人展的規模之大,真的讓香港人大開眼界。光是排隊入場的人數就遠超我們的想像,展場內作品質素還都很不錯,不乏各種技術已達職業水平的創作者參加;更別說場內分類完善、流程清晰、風格多元,仿佛這已經不是一個小眾興趣展覽,而是一個完整的產業。
我是做原創圖文品牌的,在社群平台發佈圖文故事創作起家。這個職業在香港其實不太「馨香」,每次被對方知道自己是做創作的時候,99% 都會被說「這能賺錢嗎?」、「做這個不能養活自己吧?」、「為甚麼不正正經經找份工作?」等等。
但在台灣,圖文產業比香港完善得多了。除了擁有一眾高品質的圖文作家以外,跟企業間的合作也相當緊密。我在台灣以圖文品牌接案時,對方通常都會提供完整的合作流程、合理的報價及期望達至的成果,明顯是在完善的產業下才會有的水平。這意味著市場對作品的確有需求,而創作者及商業之間都懂得如何運用彼此的長處進行合作,以達至雙方利益平衡,這絕對是一個健康的創作環境。
在台灣的同人展場上,即使是像我這種原創的作品,也不乏讀者的支持。光是一場展覽的收入,就幾乎足以應付我半年甚至一年的生活開支,更別說其他更厲害的創作者了。也因此,每年的同人展對我們來說都像是一場祭典,除了能跟同樣喜歡二次元文化的人交流外,還能賺取收入、促使自己磨練技術,創作出更好的作品,是一個非常良好的循環。
當然,台灣比香港大,喜歡二次元文化的人較多也很正常,也不能憑人數一口斷定台灣的二次元風氣較香港好。不過,去年台灣發生了一件讓我驚訝到掉下巴的事情,那就是在疫情底下,台灣政府居然會「對同人創作者提供紓困補助」。
就如上面所提及,香港政府一向都不重視藝術文化產業,更別說是同人展這種二次元文化展覽了。沒想到台灣居然會將之視為一個產業,是一個「非常合理能獲取收入的地方」,一眾同人創作者、Cosplayer 等等都能申請補助,以度過寒冬維持創作。雖然身為外籍人士,沒有實際跑過申請的流程,也不方便仔細評論,但光是政府願意提供同人補助、承認這產業,就已經比香港走前一千步了。作為一個香港宅,真的好羨慕也很佩服。
居住在台灣的我,偶爾飆車到東港吃海鮮刺身時,會看見絢櫻在迎接我;有時候懶得騎車坐捷運時,會看見高捷少女在入口歡迎我。即使不外出躲在家裡上網,也會看見一大堆跟台灣總統有關的奇怪(?)同人漫畫創作,這是在香港幾乎絕對不會看見,大家也不想看見的景象。
作為一個毒女,我很高興能居住在台灣。當然,跟日本這個二次元文化大國相比,台灣還不至於稱王。但比起語言、文化及生活環境都相近的香港,台灣的二次元文化產業發展,真的已經做得很好了。
看著年輕的繪師、創作者們一個個的冒出,能在自由的環境下創作,讓人覺得興奮又很羨慕。
我由衷的期待台灣二次元文化產業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