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立:唔夠錢你做唔做?手塚治虫如何應付不可能的預算

A+A-
1963 年「小飛俠阿童木」動畫劇照。

現在一般理解的日本動畫,是指由手塚治虫的「小飛俠阿童木」所奠定的形式風格。然而最早上映的日本動畫可以追溯到 1917 年,由漫畫家下川凹天所創作的「芋川椋三玄關番之卷」,以及「凸坊新畫帖芋助猪狩之卷」,由於兩套的底片均已散佚,史家對誰先誰後仍有爭議。不過手塚治虫之前早就有日本動畫則毋庸置疑。但為甚麼手塚治虫又會變成現代日本動畫的創立者,就要由 50 年代末談起。

1956 年,港日合拍特攝神話片「白蛇傳」(日版原名為「白夫人の妖恋」)票房報捷。這讓當時東映的社長大川博思考,不如趁這機會把動畫也發展起來,進軍海外市場。兩年後的 1958 年,片長 79 分鐘的動畫電影,足足燒了當時 4 千多萬日元(即是今天的 2 億多日元,折合港幣 1 千多萬),畫了過萬幅原畫,6 萬多幅動畫。然而「小飛俠阿童木」就沒有那麼順利,當時手塚助手山本暎一估計,如果要以同樣質素製作「小飛俠阿童木」,一星期一集就要燒 6、700 萬日元;更重要的是,這種質素需要 3,000 人的團隊,而當時日本畫師卻只有這個數字的兩成。

面對這種不可能的任務,手塚用了很多方法把每集成本壓縮到只有 250 萬。他為了與東映製作的動畫區分,更將自己的動畫稱為「anime」,即「animation」的簡稱,亦成為後來日本動畫的普遍英譯。他這樣自貶並非毫無原因。一般而言,大銀幕電影以每秒 24 格拍攝,這也是我們要感覺東西「是真的」所需要的畫格數。高過這個數,我們除了會感覺像真,還會有速度感(例如打動作遊戲時的感覺)。迪士尼電視動畫一般以每秒 12 格拍攝,但當時手塚為了節省成本,將每秒格數減至 8 格,看起來就會有種「窒機」的斷裂感,通常被稱為有限動畫(limited animation)。

為了減少斷裂感,他還想到拍攝動畫,除了可以改變畫面本身外,還可以透過拉遠近鏡頭來讓動畫動起來。他還採取了更加激進的「偷格」方法,就是如下圖般,將爆炸等動作,或者型態的轉變變成視覺符號,而不是真的看到某件物件在爆炸。在第一集的車禍處理裡面,我們就已經看到這種「爆炸」之後直接顯示車身殘骸的做法 —— 而以抽象化處理的爆炸,同一張畫還可以重用。

唔夠錢你做唔做?日本動畫長期處於「限米煮限飯」的情況,這種成本不足以致人手不足的情況,幾乎在每一套動畫都會出現。「危機孕育天才」的說法,讓我們忽視了天才也要吃飯。或者,我們會看到更多「天才的種子選手」為中國資本,或者 Netflix 等世界資本合作,慢慢「日本動畫」可能不再是一個產業,而只是一堆視覺元素所帶來的熟悉感覺。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想日落先起床,故名夕立。粗通日文,超譯日本的社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