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與城市,勢成水火?

A+A-
倫敦市區的狐狸。

漁護署上週五宣佈,將會定期捕捉並人道毀滅在市區出沒的野豬。城市固然為人類生活而設,那出現在城市的野生動物,是否真的不能佔一席之地?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早年便指,野生動物其實會學習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適應城市生活。

人們習慣將地方分為城市與野外,研究動物行為的加拿大約克大學心理學教授 Suzanne MacDonald 提醒:「我們認為野外是原始的地方,而演化只發生在野外。但現時城市人正在改變動物。隨著大量動物進入城市,人們必須將城市視為自然的一部分,而非分隔兩者。」

2015 年,英國作家及記者 Tristan Donovan 著作「野性城市」(Feral Cities: Adventures with Animals in the Urban Jungle),便列舉出在城市生活的野生動物,如何適應人類活動,改變自身行為。其中一例是在芝加哥生活的郊狼,Donovan 指牠們大部分都已懂得遵守交通規則。科學家發現,動物們能在路邊街角耐心等待交通燈由紅轉綠才行走。即使在高速公路上,郊狼亦會專注留意迎面而來的車輛。

香港市區出沒的野豬。

城市野生動物要看人類面色過活,最好的方法或者是避開人類。芝加哥市中心的郊狼,便改變日夜活動的習性,變成在夜間活動。據國家地理學會資助的城市郊狼研究顯示,芝加哥市中心的狼嚴格限制自己只在夜間活動,日間則退回隱蔽地方,足不出戶。其中一對郊狼,甚至在芝加哥熊隊主場的軍人球場停車場內養育一窩 5 隻健康幼狼。柏林市內的野豬,亦懂得「低調做豬」,日間活動時會想辦法避開人類。

城市野生動物無論如何遵守交通規則、迴避人類,仍有可能進入人類視野。假如野生動物經常接觸人類,確會減低對人的恐懼。尤其人們餵飼野生動物,可能令動物將人類與食物聯繫起來 —— 更接近人類之餘,甚至以攻擊行為討要食物。但讓動物全部消失,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因為歸根究底問題出自人類身上。國家地理頻道 2019 年曾報道香港的市區野豬情況,當時文章便提出,其中一個問題在於港人持續餵飼野豬。要減少野生動物襲擊人類,就是停止餵飼牠們。

想要消滅闖入市區的野豬、認為只要野豬在市區出現,即可人道毀滅,或是因為覺得野豬是野生動物,會傷害人類。但事實上,野豬並非掠食者。今年 2 月,新加坡亦發生一宗野豬襲擊事件,該國的關愛動物研究教育協會(ACRES)其時:「野豬『沒有襲擊人的理由』,因為牠們本身就是獵物。作為獵物,面對威脅或危險的第一反應,是盡快逃跑。多數情況下,發生襲擊事件是因為有東西嚇到野豬。」

或者有人認為:人類無法改變野生動物的行為,不如將「入侵」的野生動物驅逐甚至消滅。但馬里蘭大學環境科學家 Erle Ellis 表示,人們忽略了人類活動對重構生物群體的影響力。MacDonald 亦抱類似觀點,提醒「人類是地球上生物演化的最大推手」。除了盡殲市區野豬,人們或許還有能力做到讓人、野生動物在城市和平共處,差別只是意願。正如 MacDonald 稱:「要與那些被我們破壞了棲息地的動物和諧相處,就要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