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我們與元宇宙的距離

A+A-
去年 10 月,Facebook 在 Connect 2021 大會中闡述元宇宙概念,並宣佈將公司名稱改為「Meta」。 圖片來源:Michael Nagle/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2022 年是「元宇宙」(Metaverse)的元年。Facebook 正式改名「Meta」,宣佈重心業務要建立虛擬現實的社交媒體。The Matrix 系列相隔接近廿年後推出續集,現實與虛擬的爭論連同標誌性的紅藍藥丸,重新成為熱門話題。動漫作品「刀劍神域」中的頭戴式 VR 裝置,在設定上也是在 2022 年 5 月開售。

虛擬現實的概念不是甚麼新玩意,連「元宇宙」這個字都早在 90 年代數碼龐克科幻小說熱潮中被發明。在 The Matrix 質問物理與虛擬現實、數碼媒體與生活的關係以前,「攻殼機動隊」電影已經拍出過相似的東西;在「刀劍神域」大流行前,也有「.hack」系列探討電子遊戲和現實的互動。

如果追溯概念的源流,大家會發現「元宇宙」並不是甚麼創新概念,只是虛擬現實的另一個說法。不過在 90 年代前後,數碼媒體應用才剛剛進入大眾生活,「虛擬」只流於文化作品中的想像,「現實」還不需要加上引號,仍是個不辯自明的社會空間。直到近年,電子平台在我們日常所佔的社會性比重,已經達至不可逆轉的地步,加上技術上漸漸出現實踐的可能性。於是舊事重提,從科幻空想轉變成實際操作的討論。

雖然現實的味道重了,但正如許多人對 Meta 公司的批評,「元宇宙」在現階段仍然是噱頭大於一切。首要問題是雖然技術力比 2、30 年前高,日本最近甚至開發出有味道的電子螢幕,但實際應用上依然與物理現實的體驗相距甚遠,更加不要提類近「刀劍神域」的 VR 頭盔。

另外,當虛擬的世界擴大,人類對新科技的不安會同時增加,最終回到現實的慾望亦隨之增大。兩年的疫情提升了視像會議平台的普及,但大眾沒有真正接受遙距社交,依然期望回復「日常」。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虛擬平台仍非物理世界的取代品,頂多只是附屬或者補充的關係。而當附屬的世界擴大,既有的秩序失衡,威脅了主要物理世界的社交關係,重建物理現實的呼聲反而增強。

機械人工學中有所謂的「恐怖谷」理論,意指半調子的像真面相,反而比不像的違和,面癱的擬人機械比純粹的機械更嚇人。如果元宇宙也有恐怖谷,那應該是無法取代現實,但又佔據了生活許多重要部分的虛擬世界。

可能要等待科技進化到可以令人無法分辨虛擬和物理世界,真正的「元宇宙」才能夠實現。但到了那時候,兩者已經再無分別,「元宇宙」不再「元」(meta),因為兩者已經混為一體,再也沒有「元」不「元」的問題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