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中國為甚麼陷入了瓶頸,而不是拐點?

A+A-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的龍袍。 圖片來源:PETER PARKS/AFP

英女王慶祝白金登基大慶,民眾歡欣。但也有極左思潮,質問在貧富懸殊的今日世界,英女王及其子女,為何不必工作,可以坐享特權與財富?

這是馬克思主義的舊有觀點,一百多年前,清末民初,大量的中國讀書人也有此一問。

然而,英國皇室為國家帶來每年 70 億英鎊的無形收益,這些旅遊和紀念品的消費,最終卻是用來津貼失業救濟金。

今日的香港,西九故宮文物展覽,康熙雍正的帝王龍袍,吸引大量香港老百姓參觀:但珍寶海鮮舫則被某些「學者」指為象徵帝皇畫舫的享受,兼有東方獵奇色彩,堆砌而庸俗,應該拆毀。

中國人對於所謂「封建」,在百年前的左傾知識分子扭曲之下,一直一知半解。相對於一個帝皇中央極權,「封建」其實就是引入多元股東,分封眾建,令權力下放地方,是一種精英的民主。

但是先要有分裂,才有分封;一旦「大一統」,皇帝一人專權,連宰相也可以廢除,則也無從「封建」。

中國的封建制度,據說始於商朝,到西周時期才稱得上成熟完備。

周文王有五位賢臣幫助他建立國家,因此周文王的「天命」不是屬於他個人的,而是集體的。

周武王時代得十賢臣輔助,幫助周武王擊敗了商朝。「封建」的基本定義,就是名正言順,天命不是降給一個獨裁者所有,一個朝廷,必定是一家公司,公司要有股東,要有 CEO,皇朝的合法性有條件,必須為老百姓接受。而封建制度,就是令賢臣或皇親維持精英分治的理性制衡,在皇帝與百姓之間,多了一層緩衝。

白金漢宮前舉辦的白金派對上,人們在女王與柏靈頓熊的短片播出時歡呼拍掌。 圖片來源:Victoria Jones/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封建制度衍生貴族,貴族擁有土地,這是事實,但衣食足而後知榮辱,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無論巴洛克建築、佛羅倫斯的藝術、今日巴黎的凡爾賽宮,就是帝皇貴族僱用藝術家、建築師留下來的文化成就。

帝皇可以奢侈,可以成為昏君和暴君,但往往卻是在貴族處於勢弱、無法制衡帝皇的時候。封建制度出問題,主要不是在貴族,而在於封建無法制衡中央的君主,是皇帝出了問題,不是地方貴族出問題。

當然,周朝要維持總公司和地方分公司間的關係,靠的是感情,大量分封的諸侯,都是兄弟叔伯親戚。封建也會有毛病,諸侯之間會出現利益衝突,中國地理資源分配不均,東邊是糧倉,西南多高山,西北土地貧脊,分封的皇親國戚,會因為自己分到的不是肥豬肉,其後代終有一天,會向擁有豐富資源的另一塊封建領地發動侵略。

中國的封建,與歐洲不同,主要是地理資源分佈不平均。人性總會貪圖利益,貴族的後代也逐漸奢靡腐化,於是中國改朝換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春秋到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都是同一個道理。

但是,軍閥和貴族之間舉戰,在歐洲,是小國之間自己的戰爭,很少傷及平民。他們僱用軍隊,也不會在民間拉壯丁,因為貴族本身是武士,而普通農民缺乏訓練、武器裝備,戰鬥力低下。

中國的春秋戰國和軍閥混戰,比起歐洲千百年來貴族之間的戰爭,很不人道,對人命價值缺乏起碼的認知和尊重。其中的原因,就是歐洲始終有兩千年的基督教信仰,即使在今日科技時代,無神論逐漸成為主流,但是與古希臘時代的理性思考銜接(蘇格拉底講道的時候,耶穌未有出生,歐洲還未有天主教)。

中國在這兩方面皆缺失,統治者通常「視人命如草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物質基建方面,手提電話和高速鐵路的硬件現代化(Modernisation)可以有「驕人成就」,心靈和精神的現代性(Modernity)無從建立,又豈是偶然?

正如溫家寶離職前說的:沒有政治體制的改革,經濟改革的成果也會失去。沒有後者,前者的 GDP 數字,經這兩年證明,也只是沙堆砌成的高樓大廈。

CUP 出版 @ 香港書展 2022

不論是寫還是讀,文字能抒發人的心情,也能紀錄時代掠影,在今個夏天尋書香,就是我們能捕捉的小小歡悅。CUP 媒體準備了多本好書待讀者發掘,更有精美周邊產品,不容錯過!

  • 7 月 20 至 26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灣仔會展 1B-E31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