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袋狼:投資一個科技童話?

A+A-
袋狼標本。 圖片來源:TORSTEN BLACKWOOD/AFP

以前,我們難以想像可以將已滅絕的動物重新帶回世上,但現時已有人著手研究通過基因工程復活動物,包括猛獁象。在澳洲,墨爾本大學一個致力復活袋狼(Thylacine,又稱塔斯曼尼亞虎)的團隊 Thylacine Integrated Genomic Restoration Research Lab(TIGRR LAB),今年先後獲得共 1,500 萬澳元投資或捐款;團隊希望未來 10 年可創造出有生命的袋狼。但也有科學家質疑,是否真的能否復活動物。

團隊獲得的 1,500 萬澳元資金裡,有 1,000 萬來自美國生物技術公司 Colossal Biosciences,公司早前亦曾注資支持另一項復活猛獁象計劃。TIGRR LAB 由約 50 名科學家組成,現時有望在 3 年內展開復活項目。袋狼自 1930 年代起正式滅絕,Colossal Biosciences 指,1910 至 20 年代間人類獵殺袋狼,是這個物種步向滅絕的主因,公司希望以科學復活袋狼,扭轉人類以前製造的問題。

袋狼的近親脂尾袋鼬。 圖片來源:James D. Morgan/Getty Images

澳洲博物館(Australian Museum)的科學家早於 1999 年已提出要復活袋狼,但在 2005 年放棄計劃,原因是當年回收的 DNA 質量太差。Colossal 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墨爾本大學表觀遺傳學教授兼 TIGRR LAB 成員 Andrew Pask 表示,相比過去,基因技術已有長足進步,他們已掌握 95% 的袋狼完整基因組,遠超博物館當年的基因組。復活滅絕的物種大致上有三種方法,包括 DNA 複製、編輯及逆向繁殖(Back-Breeding),除了 DNA 複製可最準確還原滅絕前的物種,其他兩種方式也只是創造近似體;Colossal 所支持的復活猛獁象計劃,正是以基因編輯技術,將猛獁象 DNA 編輯至亞洲象身上,賦予其抗寒厚皮動物特徵。

袋狼基因組餘下的缺少部分,很可能會由其近親脂尾袋鼬(fat-tailed dunnart)身上獲得;由於是近親,脂尾袋鼬也有部分袋狼基因藍圖。團隊的理論是,識別出脂尾袋鼬及袋狼的 DNA 差異,再從脂尾袋鼬中取出所需 DNA 置入幹細胞內,使用基因編輯工具 CRISPR 構建成可發展為袋狼胚胎的細胞。有份創辦 Colossal Biosciences 的科技企業家 Ben Lamm 表示,項目涉及艱鉅的基因工程挑戰,但科學上並非不可能。 「我們擁有所需技術,成功的機會是 100%。」Pask 也充滿信心,定能讓袋狼回歸,「科學中沒有甚麼不可跨越」。

不過,阿德萊德大學澳洲古代 DNA 中心(ACAD)副教授 Jeremy Austin 相當不看好計劃。Austi 批評:「去滅絕(De-extinction)就像科學童話。像我這樣想的人很清楚,復活袋狼或猛獁象不是嚴肅的科學,更多的是媒體對科學家的關注。」。其他專家,包括如專長幹細胞研究的哈德遜研究所 Alan Trounson 教授,也對項目有所保留。他指:「沒有證據表明可以通過複製技術製造袋狼。基因編輯也不能。」

而作為公司的 Colossal Biosciences,投資當然也有牟利之目的。通過復活動物來恢復生態系統、創造生態旅遊、項目裡的創新技術,都可能獲利。Lamm 也承認獲利是投資者們的眾多豐厚回報之一。而如果以拯救物種為最大前提,把錢花在生者身上,可能比花在死者身上要好。2017 年一項研究指,同一筆資金用於防止現有物種滅絕,比復活已滅絕的物種更有益。研究計算,一筆資金如果用作復活一個物種,而非挽救現存物種,結果是每一個物種復活,就約有兩個物種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