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COP27 爭持不下難有對策?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不負眾望,開幕至今幾天會議,仍未見到一些國際之間所達成的實質成果,主題仍是發展中國家追討氣候賠償,就「損失和損害」(loss and damage)爭持不下。

現在的世界,只是升溫 1.1 度,就已經產生前所未有的氣候成本,巴基斯坦的洪水淹蓋 3 分之 1 的土地、北美西南部正遭受 1,200 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中國乾旱削弱水力發電生產、大堡礁近 6 年四度大規模白化、南極東部爆發熱浪錄得比正常水平高出 38.5°C

但在全球經濟衰退和能源危機下,富裕國家既沒有想像中富裕,也沒有慷慨就義,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國美國的氣候特使 John Kerry 就做好兩手準備,先是做好期望管理,早前已公開暗示世上沒有一個國家有足夠的資金,來幫助像巴基斯坦一樣遭受氣候災難的地方。

另一方面,他又用政治牌去預告氣候資助很可能需要削減,指若共和黨在中期選舉中獲勝將減少氣候資金流向較貧窮國家的流量,金額數十億美元的國際氣候融資。

未知一些國家是否為免在會議被人聲討,爆發尷尬場面,今年 COP27 也來得比較「封閉」,有親身參與 COP27 的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也跟我分享,今年每個國家的辦公室全部嚴守,必需持有國家代表團的許可證,才能進入國際元首區域周邊範圍。這意味今年「野生捕獲」政要的機會大減,民意也懶得去應酬。

不過發展中國家是否「一無是處」?

先看看南美洲,自 2016 年哥倫比亞政府啟動哥倫比亞自願碳市場平台,作為其努力實現該國氣候目標的一部分。2016 年至 2019 年間,哥倫比亞碳信用額增長了 4 倍多,成為價值 2,000 萬美元的市場,種植了超過 1.8 億棵新樹;而在坐擁亞馬遜森林的巴西,更是「商機無限」,雖然去年承諾要於 2028 年終止非法森林砍伐,結果是 2022 年上半年,巴西亞馬遜雨林的砍伐面積達 3,988 平方公里,相當於 5 個紐約市,也可以逐步讓巴西由賣木材變為賣碳權。

再看看非洲,非洲碳市場倡議(ACMI)的成立會支持大幅增加非洲碳信用額的生產,同時確保碳信用額收入透明、公平並有助於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當中尼日利亞通過其 2021 年氣候變化法案,及其到 2060 年實現淨零排放的承諾,總統成立國家氣候變化委員會,致力於利用碳信用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金蛋,有分析估計,到 2030 年尼日利亞每年可以產生超過 3,000 萬噸的碳信用額,每年產生超過 5 億美元的收入。

以上發展中國家的一系列數據反映出,發展中國家具備碳市場潛力,發達國家也不應該過分短視,只迴避問題,不考慮如何好好利用一系列天然資源,如土地、森林、生物多樣性優勢,令這些資產,對整個世界,以及對資本市場變得更有價值。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