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誅】伊朗版「正義迴廊」揭露頭巾革命的躁動

A+A-
電影「聖誅」劇照。

伊朗頭巾革命曠日持久,要體會伊朗人民的憤怒,不妨以康城影展得獎電影「聖誅」(Holy Spider)為入門。電影改編自轟動伊朗的連環謀殺案,16 名受害人全數為妓女,兇手自視執行「道德淨化」的神聖使命,受執法部門包庇,一名女記者誓要查明真相。電影把伊朗的性別、宗教與社會矛盾聚焦,其揭露真相之敏感,令製作團隊飽受政權死亡恐嚇。

電影改編的真人真事,發生於 2000 至 2001 年伊朗城市馬什哈德(Mashhad),報章為兇手 Saeed Hanaei 冠上「蜘蛛殺手」的代號。案發時,導演阿里阿巴斯(Ali Abbasi)在首都德黑蘭讀書,對保守派政客把兇手奉為英雄感困惑,警方又花上不合理的時間將兇手繩之於法,使案件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

事隔 20 年後,移居丹麥的阿里阿巴斯,執導 2018 年瑞典奇片「邊境奇譚」(Border)嶄露頭角,近年銳意改編這宗經典案件,但他不甘於純粹重現殺人橋段,他在康城影展的影片介紹中開宗明義:

我不想拍一部連環殺手的電影,我想拍一部關於連環殺人社會的電影。

故事案發的馬什哈德,可不是普通的伊朗城市,而是伊斯蘭教什葉派聖城之一,為地位神聖的伊瑪目禮薩(Imam Reza)聖陵所在,吸引無數什葉派信徒朝聖,甚至被保守政要奉為「伊朗的精神首都」。這意味著相較其他城市,馬什哈德更顯得宗教保守,充滿著宗教狂熱的原教旨主義信徒,包括身為兇手的男主角。

諷刺的是,馬什哈德接近邊境,導致販毒問題嚴重;聖城如何神聖,同樣無法抹殺「性工作」這個最古老職業的存在,以滿足人類的原始肉慾。阿里阿巴斯把握住這種宗教與世俗、神聖與動物性的張力,帶觀眾闖入兇手矛盾分裂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重構其立體可悲的人格。當兇手自稱擁護伊斯蘭價值,以「淨化」聖城自辯,執行伊斯蘭律法的法官會如何定奪?兇手心中的神聖正義,是否可凌駕世俗公義?

導演巧妙加入虛構的女記者角色 Arezoo Rahimi,由流亡法國伊朗演員伊巴希美(Zahra Amir Ebrahimi)擔演,負責引領觀眾走近真相之餘,還深入社會肌理,揭露伊朗根深蒂固的文化問題。女記者不僅受戴頭巾的限制拘束,就連獨自上街也有安全威脅,獨自租住酒店亦受阻撓,暗示整個社會都是連環謀殺的幫兇。

阿里阿巴斯認為,這種厭女症(Misogyny)在伊朗社會根深蒂固,不是具體的宗教或政治問題,而是文化問題。有別於外界的成見,以為伊斯蘭革命前的伊朗自由開放,導演提醒厭女文化存在於革命前。「過去 50 年來,伊朗女性所受到的掣肘實在瘋狂。」

電影在多個影展中獲提名,在康城影展獲提名金棕櫚獎,伊巴希美更得最佳女主角獎,同時卻換來伊朗政權的恐嚇。伊朗文化與伊斯蘭指導部譴責,康城影展的頒獎是「侮辱和隱含政治動機」,甚至拿「聖誅」與小說「撒旦詩篇」(The Satanic Verses)比擬。

現實中伊朗政權對「聖誅」的大肆撻伐,恰恰呼應電影中扭曲的殺人風氣。當「撒旦詩篇」作家魯西迪(Salman Rushdie)在伊朗持續 33 年追殺令下,今年不幸遇刺重傷,女主角伊巴希美月前亦向 CNN 透露,得獎後接到近 200 次恐嚇。正如攻擊魯西迪的伊朗保守派根本不曾讀過「撒旦詩篇」,伊巴希美亦無奈表示:

問題是他們連這部電影都沒看,只不過看了預告片,就在評價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