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2022 年是時候放棄 1.5 度目標?

A+A-
圖片來源:humphery/Shutterstock

苦苦堅持,經已沒意思?2022 年對於支持 ESG、可持續發展的一方可算是十分氣餒。在戰爭爆發、通脹失控、能源危機的夾擊下,氣候問題基本上就是「開倒車」,全人類似乎大概也需要不爭氣地默默放棄 1.5 度目標,向氣候災難走近一步。

要解決氣候問題,就需要減碳,大家應參考國際能源署(IEA)在 2021 年發表的報告,當中提到至 2030 年所需的減排幅度,每年大約要減達 80 億噸化石燃料相關排放,即是由當前的 340 億噸二氧化碳排放減少到 260 億噸。

對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Michael Spence 就推算,為了實現這一個每年減 80 噸碳的目標,全球排放量必須以每年 5.8% 的速度下降,不過背後假設是期內經濟沒有增長。換句話說,這個已經是最保守的估算;整體而言,現時全球 GDP 增速高於碳排放的減速,即是如果全球經濟在此期間,以保守估計的 2% 年增長率增長,減碳力度就要加強,需要每年下降 7.8%。

但樂觀一點去看,碳強度在過去 40 年間一直在下降,但仍遠遠未達到上述速度:1980 至 2021 年間的碳強度平均每年僅下降 1.3%,即是代表需要更大的創新能力、人類自我警惕的約制,才可以解決碳排失控令氣溫上升的問題。

背後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各國礙於政治和經濟原因,大部分時間也沒有做出實質行動,之前 COP26 走數、COP27 沒特別顯著的成果也可見一斑;另外今年美國共和黨反噬作祟,也反映出控制 1.5 度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已幾乎玩完:世界氣象組織(WMO)也承認,現在地球有 48% 機率會於未來 5 年發生升溫 1.5 度這個慘況。

想深一層,現在發展的方向,似乎是 5 年前的翻版,當時 2018 年美國中期大選預示,共和黨的杜林普未能連任,隨後聰明錢就湧入新能源相關的領域;現在美國雖然未有出現共和黨大勝的「紅色浪潮」,不過大家也覺得氣候政策未必會推得像過去幾年如此急進。

加上一些看似積極的倡議者,如貝萊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也陸續被輿論清算,如何以氣候之名去搵食,似乎近幾年捱打的石油大亨正悄悄反擊。

氣候問題陷正反雙方爭持不下的情況,最大輸家當然不止是環保組織、ESG 投資者,而是所有地球居民,也需要有心理準備,活在極端天氣之中,畢竟巴基斯坦超級洪水、中國創紀錄最長的熱浪高溫、非洲之角世紀旱災、北美 40 年來最強冰風暴,不再是圖書中的寓言故事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