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數學之差,因前首相算不出 8 乘 9 而眾所周知。教育部遂仿傚亞洲的填鴨式教學,讓孩子去背「九九乘數表」,還引入上海所用的教科書,惟改革未見成效。全國 800 萬人僅得小學水平的運算能力,16 至 19 歲人士中更只有一半學數。如今換辛偉誠上台,新年伊始便銳意「掃盲」,倡議把數學列為 18 歲前的必修科。但不少評論家質疑,此舉未能對症下藥。
目前英國學生的普通中學教育文憑(GCSE)數學成績若達 4 級或以上,便可在 16 歲後退修該科,數以萬計的人遂在成年前「棄數」。辛偉誠卻在今年的首次演說中,提出將數學納入持久必修課程。「在一個數據無處不在、工作均靠統計支撐的世界,我們下一代的工作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分析能力。」他指即使職業與數絕緣也好,數學知識也可讓人得到理財技能及信心,包括「找到最佳按揭利率交易或存款利率」。
部分人認為辛偉誠的立意雖好,但與其推動「學數到 18」,更應多注重早期教育、加強學科基礎。皇家學會主席兼圖靈研究所所長 Adrian Smith 曾在提交英府的報告指出,學生補考 GCSE 數學科表現欠佳,「往往反映數學教育初期的基本問題 —— 運算能力弱而要回歸基本步」。他還寫道:「成績好的學生沒信心繼續學習此科,也凸顯早期問題,包括 GCSE 的『應試教學』文化,或促成過分強記導致理解淺薄。」
再者,辛偉誠的教育大計需要教師,但數學科早已長期缺人授課,這足以影響教學質素。去年年底國家教育研究基金會有報告指,很多學校因為未能招聘足夠人手,改以非專科教師任教數學、物理、外語等科目。在野工黨的影子教育大臣 Bridget Phillipson 也點出教師離職潮問題,更聲言「首相需要做出實事,因為他的承諾只是說說而已。」
辛偉誠的藍圖確實模糊,僅在演說中表示政府將在未來兩年,每年額外向學校投入 20 億英鎊,但沒詳細說明如何部署這筆錢。自由民主黨教育發言人 Munira Wilson 質疑:「首相之言,若沒有額外的資金和人員來實現,就毫無意義。」她認同目前課程「過於狹窄」,故呼籲當局提出「真正的招聘和保留教師計劃」,並概述全面的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