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中西女性主義的兩種層次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國官方突然宣佈全線禁止「延禧攻略」、「甄嬛傳」等清宮女性主義劇集,指摘這種劇集,鼓吹婦女媚上欺下、道德敗壞,並美化帝皇,作風惡劣,拍得太多太濫,蓋過革命英雄劇風頭,理應煞停。

不久之前,「北京日報」曾發表專文,讚揚「延禧攻略」是中國電視劇新的文化里程碑,重新定義了中國的女性美學。香港的電視台見機不可失,紛紛與大陸合作。拍這種劇,還要重金禮聘小鮮肉和小美女。大陸的明星一集索價三五百萬片酬,成本巨大,中國政府心血來潮,一下子就叫停,令中國的軟實力無法向外輸出,中國故事,也無法向國際宣講。拍到一半的宮廷婦女劇,天一半地一半,金主血本無歸,令人十分徬徨。

中國宮廷婦女劇,是中國女性主義準備走向西方世界的話語權產物。中國帝皇電視劇的宮廷世界,不但是君臣父子儒家文化的舞台,妻妾妃嬪之勾心鬥角,更被視為中國女性主義意識萌芽的搖籃。

在西方歷史上,女性得到兩次大翻身:一次是在宮廷之外、騎士和淑女純潔浪漫調情的 12 世紀。此一時期,西方對聖母瑪利亞掀起崇拜,東正教堂出現大量聖母的藝術品。

第二階段,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英國女性的貞潔為婦女賦予崇高的地位,令她們成為道德的典範和美德的化身。

然而在維多利亞時代,婦女被視為更少受情慾支配、更具有理性的性別(The fairer sex),代表一種能將男人罪惡的性慾和非理性衝動有效控制的力量。

西方二百年來,女性主義往往與針對奴隸制度的反抗運動結合,否則就與道德運動互為一體。

但中國歷史上並未經歷此兩大階段。佛教傳入的觀音雖然由魏晉南北朝帶有鬍鬚的男性形象,逐漸變為女性,觀音大士只廣為農村婦女膜拜,但求早生貴子,或兒子長大了考科舉高中狀元。中國佛教的觀音形象未能如西方的聖母激發起女性自主的解放意識。

至於清代後期,慈禧太后在位四十年,與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同期。但中英兩大帝國的兩位女帝,慈禧的權力遠大於維多利亞,卻未能產生女性的覺醒。

維多利亞則只是虛君,本人也沒有女性主義意識。但英國的君主立憲,在同一時期,容許人道主義研究,文學小說的創作。維多利亞不但從未干預,而且因帝國男性在外的征伐,經濟實力提高,有利於女性形象在維多利亞文學和藝術中的抬頭。

英國殖民主義更將女性主義帶到東方。小說家佛斯特的名著「印度之旅」,講一個在印度的英國少女,遊歷山洞,無意中感覺被一個印度醫生男性好友性侵犯,掀起軒然大波。這樣的小說在中國新文學中從未出現。今日大陸充斥清宮婦女爭權呷醋、在帝皇身影背後、太監權術之間,吱吱喳喳謀求感化或征服男性,或力求上位的情節,格調不高,而且在潛意識上鼓勵中國女性對土豪貪官男人代表的金錢權力更為倚賴。

中國禁宮廷女性劇集,當然不是出於對中國女性地位的關懷,而是據說劇中出現某種借古諷今的政治意識。但清宮婦女劇被禁,又一次說明「五四運動」百年前提倡的所謂民主科學、藝術文學創作,離成熟和豐收的境界尚遠。正如中國婦女今日在大陸地位仍然低下,受教育的機會稀少,比阿拉伯世界的婦女又好得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