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金錢觀:賺多賺少,我都敢說

A+A-
圖片來源:Leonard Ortiz/Digital First Media/Orange County Register via Getty Images

事無不可對人言,但連收入也是?「華爾街日報」發現,在 1980 年代及 1990 年代出生的人,亦即是所謂的千禧世代,對於個人財政狀況,包括薪金、房租、債務、投資,都較過往幾輩人表現坦蕩,賺多賺少也不再羞於談及,樂於跟同儕分享和討論。而這種心態上的改變,好處遠超所想。

早在 2019 年,美國信用卡資訊網站 CreditCards.com 的民調就顯示,61% 受訪千禧世代不抗拒和朋友談及卡債,比率遠高於嬰兒潮的 43%。到了今年 3 月,瑞典金融科技公司 Klarna 就全球民調發表報告,亦指 50% 千禧世代相信,公開談及財政狀況有其重要性,比上幾代人的 41% 要高。

行為經濟學家 David Axelrod 分析,財務透明化是年青人對生活態度的延伸。他們在社交媒體如魚得水,意味「慣於資訊以較快的速度流動」,在網上或當面談論金錢時,「沒過濾那麼多」。這有助一些自覺在經濟上落後他人的青年釋懷,並從同儕身上學到,由爭取加薪到儲蓄甚至貸款的心得。

25 歲的 Grace Woodward 直言,從不介意和好友們表明自己正在母親的物業免費獨居。她甚至會補充,當年母親放售位於維珍尼亞州的房子後,便以現金在紐約置業,而自己能在耶魯神學院考取碩士,並已找到一份醫院牧師工作,「只因毋須付房租」。

Woodward 相信這樣開誠佈公,可以減低朋友間的攀比感。芝加哥專業心理學學院的 Elizabeth Schwab 作為專研財務決策心理的行為經濟學家,則認為這種競爭性較低、合作性較高的理財方式,或是千禧世代之間那份共同財務壓力的衍生物。「感覺像是,他們全都參與其中。」

「不只是談及薪金,還包括如何作財務決定,這些坦率交流有助你自覺追趕上旁人。」在聖地牙哥任職產品開發副總裁、年近 40 的 Sara Swenson 如是說。她還記得初次踏足社會時,正因問過同事們的薪資報酬,從而得知該在何時爭取和爭取多少,最終在入職兩年後成功加薪 50%。

Axelrod 分析,2008 年金融危機加上沉重學債,令千禧世代熱衷接受理財教育,特別是向同輩學習。譬如 32 歲的 Nick Cannariato,就與朋友談過退休儲蓄計劃以及在還卡債的事,坦言「他們大多知道我沒甚麼存款」。他更在友人的介紹及指導下,以網上工具 You Need a Budget 制訂預算。

Swenson 亦表示,在金錢方面坦然交流,能消除尷尬。她舉例,一些朋友比自己早一步改善生活,換了更大的房或更好的車,暗裡以為對方混得很好,但真正談起來才知道原來他們都在負債。Swenson 不諱言,財務透明化有助「避免你覺得朋友比自己有錢,或是朋友以為你很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