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企業改名,有何用意?

A+A-
10 月 28 日 Facebook 總部前,工作人員更換公司新標誌。 圖片來源: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Facebook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朱克伯格,日前在公司新名稱 Meta 介紹影片中強調,相信「元宇宙(Metaverse)是公司下一篇章」。人們留意元宇宙是甚麼、會為創新科技帶來甚麼改變之餘,自然也關心 Facebook 為何要改名。類似例子不僅 Facebook 或 Meta,改名重塑品牌到底有何用意?

有時,企業合併,就會有新名稱面世。新名代表著企業開拓新視野,例如 2013 年法國電訊(France Télécom)改名為 Orange,並開始向法國本土以外市場擴張。又例如 2015 年 Google 域涉足自動駕駛、手術機械人等新科技領域時,也重整為 Alphabet。朱克伯格在影片中表示,現時  Facebook 品牌「沒有涵蓋我們所做的每件事」,希望通過重塑品牌,「逐漸讓人意識到我們是一家元宇宙公司」。

朱克伯格介紹公司新名稱 Meta。 圖片來源:路透社

若要擺脫負面形象或提升品牌形象,改名亦未嘗不可。哈佛商學院行銷研究所高級講師 Jill Avery 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解釋,品牌重塑很多時通過更新公司名稱實現,同時反映消費者行為或價值觀的變化。例如肯塔基炸雞(Kentucky Fried Chicken)就隨著消費者日益關心健康飲食,終於放棄名稱中的「油炸」一字,成為今天的 KFC。

當品牌成為公司本身的負資產,換個名字可能有助擺脫泥沼,讓消費者下次使用同樣服務時,與負面過去保持距離。「經濟學人」舉例,煙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改名奧馳亞(Altria)。雖然無法改變煙草致癌的事實,但根據該公司當年的提案,改名目的是要保護旗下其他公司,特別是卡夫通用食品(Kraft General Foods)的形象,免受煙草負面形象影響。

大企業業務通常跨越不同範疇,有時舊名稱的確不能反映新業務。但同時,重塑品牌背後,也方便企業將公司實體跟產品服務分開,向不同目標受眾傳達不同信息。因為企業同時需要面對投資者、政治人物、監管人士、員工,還有消費者。都柏林三一學院教授 Laurent Muzellec 向「經濟學人」解釋,當公司品牌與產品區隔開來,就可以同時向不同人士傳遞不同信息,並行不悖。

如英國跨國酒精飲品公司 Diageo 可以呼籲大眾適量飲酒;旗下健力士(Guinness)啤酒則繼續在廣告中宣傳爽快痛飲。Muzellec 估計 Meta 日後亦有類似策略 —— Meta 能贊助減少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活動,同時讓 Facebook 繼續吸引年輕人目光。

無論如何,換了名稱的 Meta,董事長與 CEO 還是朱克伯格,Meta 也會繼續營運旗下社交媒體。而今年 Facebook 面對前員工、數據科學家 Frances Haugen 指控「道德破產」、加劇青少年抑鬱、煽動種族歧視及暴力。「經濟學人」認為,任何品牌重塑都無法解決產品潛在問題,也不會就此提升領導者的信用;雖然 Facebook 變成 Meta 的一部分,但問題仍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