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美味壽司背後真相

A+A-

文: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馬子琪

「不好意思,魚生壽司有膠,以後都不能再吃了……」

「甚麼?香港人最愛就是魚生壽司,為甚麼以後不能再吃?」

這種「有得睇,冇得食」的情況於將來絕對有可能發生。綠色和平把這一幕帶到香港街頭,全因為一種肉眼難以察覺的微塑膠——長度或直徑少於 5 毫米的塑膠正無聲無息地傷害我們的海洋。

有部分微塑膠是由一般塑膠廢物 ,例如膠袋、膠樽等,因暴露於風、浪和紫外光下解體而成;另一部分是人刻意製造出來的塑膠原材料、或個人護理用品中的磨砂微粒(又稱「微膠珠」)。由於「微膠珠」體積太小,無法有效地被污水處理廠過濾,直接流入大海,威脅海洋環境及生態;加上塑膠不易分解,有可能在食物鏈中累積,我們食用海鮮時,更有機會同時把微塑膠吃進肚裡,影響健康。

  • 綠色和平在街頭擺放壽司檔,為市民送上微塑膠壽司,提醒大家海鮮正受到微塑膠污染。

微塑膠除了令人們有可能「自食其膠」外,科學研究亦已證實,魚類吞食微塑膠後或會導致腸臟變形,並降低其活動及反應能力,有礙牠們躲避捕獵者。綠色和平整合了全球 58 篇相關學術文獻及研究報告,發現超過 170 種魚類及海洋生物體內曾有微塑膠,包括香港人常吃的烏頭魚、生蠔、青口、丁香魚(白飯魚)、龍蝦和瀕臨絕種的藍鰭吞拿魚。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助理教授霍年亨博士更發現微塑膠在香港沿岸幾乎無所不在,其中香港西面的海灘(如屯門龍鼓灘)在雨季期間的微塑膠含量特別多。

微塑膠污染海洋的問題愈趨嚴重,但香港人普遍對微塑膠問題不甚了解。綠色和平委託香港浸會大學以電話訪問了 804 名香港市民,發現多達 86% 的受訪者並不知道磨砂產品用作吸引消費者的「柔珠」或「按摩顆粒」有可能是微塑膠。以受訪者平均每星期使用約 4 次這類產品推算,香港人每日可能把多達 48 億粒微塑膠,通過排水渠污染大海。

諷刺的是,這些「微膠珠」的去角質、磨砂等功效並未得到科學硏究證實,反而有不少研究指出,微塑膠落入海洋後不易分解,污染及毒害海洋生態,甚至可能增加人類中毒的風險。有見及此,綠色和平調查了全球 30 大化妝及個人護理產品公司,發現所有公司管制微塑膠的政策均有嚴重漏洞,其中以 Estée Lauder、Chanel、LG、Kosé 和 Amway 的表現最令人失望。這些公司均為行內龍頭,其產品中的微塑膠對海洋污染需負上很大的責任,應帶頭保護海洋。

香港人常食用的海鮮,包括蠔、烏頭、丁香魚等,都被發現含有微塑膠。
香港人常食用的海鮮,包括蠔、烏頭、丁香魚等,都被發現含有微塑膠。

微塑膠的禍害近在我們眼前,不論你是為了保護海洋,或是鮮美的魚生壽司,都應謹慎選擇化妝及個人護理產品,學懂閱讀產品標籤,避免購買含有 Nylon-12、Nylon-6、Polyethylene (PE)、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Polymethyl Methylacrylate (PMMA)、Polypropylene (PP)成份的產品。一同向品牌施壓,拒絕成為污染海洋的幫兇。請即聯署:http://bit.ly/29Xp1cB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