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文化:日本卡哇伊的治癒力

A+A-
圖片來源:http://kumamon-official.jp/
圖片來源:http://kumamon-official.jp/

無論是 Hello Kitty、Pokémon、小丸子,還是熊本縣吉祥物熊本熊,日本出產的卡通人物一直風靡全球,觸動萬千少女,吸引人們消費在這些可愛公仔身上。究竟這些可愛的卡通人物如何煉成?我們又為何對他們無法 Say No?原來,可愛不僅是一種心理感覺,更有生理根據,並涉指當時的社會文化,是綜合多方面所構成的現象。

可愛的日語發音為人熟悉:「卡哇伊」(可愛い),這詞盛載著複雜的意思,一方面令人意想到甜蜜的感覺和行為,同時又會讓人聯想女性可愛且性感的穿搭風格。為了「卡哇伊」,人們熱衷花錢,像熊本熊,推出兩年帶來了近 1,200 多億日圓收益,有報道指牠更超越了三麗鷗公司(Saniro)的 Hello Kitty,成為日本認知度第一的吉祥物。但是,推出 40 多年的 Hello Kitty 吸金能力絲毫無減,單在 2015 年就創造了逾 40 億美元的利潤。「卡哇伊」市場如此龐大,不禁讓人問:甚麼是可愛?

美國專欄作家 Neil Steinberg 撰文,探討此問題。他先由 70 多年前,諾貝爾得獎者、動物行為學的奠基者 Konrad Lorenz 關於「嬰兒圖式」(Baby Schema)的論文說起。研究指出,我們對於「可愛」的認知印象源自嬰兒的面部特徵,如胖胖的面頰、大眼睛、微突的高額、小鼻、小下巴、有肉地的四肢等。這些特徵均會喚起人類的愛、培育的慾望,令人想親親抱抱的衝動。Lorenz 的理論不限於人類嬰兒,當人看到小狗小鴨有這些特徵,也會有同樣反應。由此可見,可愛與否,並不純屬個人意見,更有生理阻礙。然而,由於 Lorenz 是納粹德國戰時的科學家,所以在 20 世紀,科學界因其立場背景沒有重視他的成果。

Hello Kitty 多年來在國際受歡迎程度不減。 圖片來源:wikicommons
Hello Kitty 多年來在國際受歡迎程度不減。 圖片來源:wikicommons

直到 21 世紀,科學家才開始著手深入研究「可愛」。有實驗顯示,人在觀看嬰兒狗貓的可愛影像後,集中力會隨之提升,更善於掌握動作技巧,有利細心抱著嬰兒。又有研究指出,看見可愛動物會刺激大腦的快樂中心,釋出多巴胺(Dopamine),令人快樂興奮,就像做愛或食朱古力一樣。

按大眾觀點,女人一般比男人對可愛事物反應更大,這或可歸因於照顧兒童的母性本能——此現象不禁令學者懷疑,可愛文化是糖衣毒藥,無形中讓女人保持幼稚、長不大的心態,無力反抗。於是,近年的實驗試圖將「可愛」與生理根據脫勾,轉為探索會否有一種普遍的美學原則,能讓沒生命的物件變得可愛。

一份 2012 年由密芝根大學所作的研究就回應了上述問題,Sookyung Cho 博士所給的答案是,細小、圓勻和光澤等都是設計可愛圖案的決定性因素。她另一個發現更有趣:南韓、美國對可愛的觀感不同——可愛也有文化地區因素,而日本就是很有意義的案例。

日本是「卡哇伊」的出產大國,在日本,你不時都能看到人們的背包手袋上扣有卡物人物的扭蛋公仔、吉祥物的鎖匙扣,包括熊本熊。熊本縣大部分地方為農地,在 6 年前無人問津,連居民也認為該地難成遊人熱點。但在 2010 年,當 JR 延線到熊本,縣政府邀請設計師創造出熊本熊,這隻極受歡迎的「在地吉祥物」就馬上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令到熊本縣人氣急升

要數熊本熊的成功原因,絕對不能只靠其外表,更需要天時地利,以及可愛的「治癒力」。探討 Hello Kitty 全球化現象的人類學教授 Christine R Yano 指出,可愛有撫平人們傷痛的作用,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當社會需要治癒,就會向親切的東西尋求慰藉。那些親切的東西,又在可愛之中」。就如 911 事件後,Teddy Bear 慰藉救援後有心理陰影的消防員,熊本熊也是正能量的來源。Neil Steinberg 指出,4 月熊本縣 7 級大地震後,人們急於詢問熊本熊去向,焦躁地擔心熊本熊的安危,其實是因為熊本熊的可愛存在人們心底是莫大的治癒

地震後 3 星期,熊本熊復出,到避難所探訪災民。男女老幼一看到牠,就如看見英雄,疲累和傷感頓時消失,笑逐顏開。小孩子即時蜂踴而上,擁抱熊本熊,就像一切災難都不曾發生。「可愛」,不僅出於生理作用,更極具治癒力,是快樂之源,甚至改變人生態度。

  • 片中可見,熊本縣的地震災民看到熊本熊後,笑逐顏開,壓力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