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啟示:中國是打不敗的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彭博報道,叫車公司「滴滴出行」將收購對手 Uber 中國分部,合組估值 350 億美元的新公司;暫時,Uber 中國仍會維持獨立,繼續營運。這場收購,為兩間公司在中國市場這兩年來的激烈鬥爭劃上句號,同時也正式宣布:Uber 敗在中國手上。Uber 在中國擴展業務的壯志幻滅,其因由值得其他矽谷科技公司參考借鑑。

中國作為世界第 2 大經濟體,且還是發展中國家,一直被視為一塊充滿商機的肥肉。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跨國企業欲踏足中國。09 年創立、以美國加洲為基地的叫車公司 Uber 也是其中之一。可是,Uber 在中國的業務擴展並非一帆風順,近日 Uber 中國分部被「滴滴出行」收購一事,不單是 Uber 全球發展計劃所蒙受的最大損失,對 Uber 來說,也是一記當頭棒喝,讓它從自信的美夢中驚醒。究竟中國市場為何這麼難搞?

Uber 幾年來擴張海外勢力情況。 圖片來源:Fortune

Uber 花短短幾年,已跳出美國,踏足世界各地共 100 多個城市(右圖),成為總市值 680 億美元的大企業,財雄勢大。然而,不管 Uber 在中國投入多少資源,甚至不惜每日燒上 10 億美元,與「滴滴出行」打補貼減價戰,都不斷碰釘:一方面要應付對手,另一方面又面對來自中國官方的打壓、微訊的審查。最後,Uber 都無法成為中國叫車 App 的主流,滴滴依舊穩拿中國專車市場 85% 佔有率,外來者 Uber 只有約 7.8%。其失敗揭示,無論花多少錢開發新市場,都沒有必勝的成功之道。

「財富」(Fortune)雜誌評論人、紐約大學教授 Robert Salomon 分析,Uber 輸掉中國市場實可歸咎於多個嚴重的策略錯誤。以往 Uber 在美國本土擴展業務時,慣於先搶佔市場,繼後才解決法規問題。然而,當 Uber 進軍海外,重施故技,它就發現同一技倆對中國及歐洲多國無效。這全因低估了陌生的政經、文化環境會帶來的挑戰,從而嚴重錯判形勢。

Uber 低估了陌生政經、文化環境會帶來的挑戰。日前,肯雅的 Uber 司機更發起罷工,抗議公司割價爭客。 圖片來源:路透社
Uber 低估了陌生政經、文化環境會帶來的挑戰。日前,肯雅的 Uber 司機更發起罷工,抗議公司割價爭客。 圖片來源:路透社

Salomon 解釋,Uber 這套發展模式,在英美等行普通法(Common law)的國家之所以可行,乃因法制更靈活,有詮釋空間跟進時代發展,然而,同一套模式在行大陸法(Civil law)的國家,如中國、法國、德國等地,就不再適用。大陸法法制底下,一切有明文規定,較死板,故此對創新科技公司 Uber 的發展不利。中國也是到 7 月 28 日才推出新政,正式將網約車合法化,為時甚久。

另外,Uber 沒有盡力了解各國的文化差異,亦因此失去民間支持。比起個人利益,亞洲及歐洲國家更強調社會整體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團結關係,Uber 以快刀斬亂麻的美國式手段闖入各地市場,少不免令消費者對此感到質疑,未能培養可信賴的商業關係,最終得不償失—— Uber 在多國被禁,又或激起民憤,反對 Uber 的示威、暴動此起彼落,本港早前亦有同樣聲音。

由此可見,Uber 敗在中國手上,事出有因。Salomon 建議,下一次 Uber 和其他矽谷公司想擴展海外業務時,該認清各地形勢,因地制宜,適時循規蹈距,以及事先與當地工會等打好關係,提出新合作模式,而非貿然闖入,惹來非議。至於香港呢?Uber 還是在灰色地帶遊走,政府還未願意將網約叫車服務合法化——在這點,中國比香港更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