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維持和平」是事實抑或神話?

A+A-

對於德國哲學家哈巴馬斯和他那輩人,歐洲是個「和平大計」(European peace project),歐盟也是基於促進和平的目標創立:以經濟協作,打破國族界限,令前敵對國家轉為合作夥伴,穩定地區安全。然而,自歐盟成立以來,這大計不斷被挑戰,近日的英國脫歐、歐國民族主義日盛的趨勢,不禁令人又一次質疑歐盟維持和平是否事實?

「金融時報」專欄寫手、財經作家 John Plender 從現實政治角度出發撰文,認為歐盟確有促進和平的作用,但是被過度吹捧,實際上,歐盟所帶來的經濟一體化反而帶來各國的磨擦衝突,今日的歐洲和平再度動搖。

歐盟以經濟互動關係把成員國捆綁在一起的手法,實能以「物質換取和平」,然而,這並不是毫無代價,歐洲政治精英的傲慢隨之滋長。就如早前他們批評脫歐是「錯誤且愚蠢」的決定,他們輕蔑民意的習慣,逐漸促使歐洲各國右翼民粹政黨林立崛起。

John Plender 解釋,整個歐盟其實是建基於,對經濟與國家安全之間的錯誤理解之上。「貿易促進和平」之概念最早可追溯至 18 世紀哲學家孟德斯鳩,他在著作「法意」(De l’esprit des lois)中提出,人性中的利慾能克制破壞慾。1910 年,英國政治家 Norman Angell 亦在 The Great Illusion 一書中重申,戰爭的代價總會大於利益,很多人聽信其言,以為如此虛無的戰爭應該不會再次發生。可是,1914 年歐戰爆發,現實隨即打破眾人幻想。

雖然不少人依然堅信,透過建構互相依存的經濟關係,能夠增加衝突成本,從而抑制軍事擴張,就如二戰後幾十年歐洲的長治久安所實證。但是,戰後和平不全然歸因於經濟合作,亦關乎國際政治及社會脈絡。二戰後,歐洲步入冷戰時代,全球的核武危機逼使以前的敵人,如法、德兩國重修關係,美國為首的軍事聯盟也令他們冰釋前嫌——然而,歐洲內部和平,並不代表再沒有來自外部的威脅,對於民粹政黨來說,今日的敵人是全球化移民及難民潮,以及日漸模糊的國族身份認同。

7 月 31 日,俄國海軍在克里米亞「表演」。 圖片來源:路透社
7 月 31 日,俄國海軍在克里米亞「表演」。 圖片來源:路透社
德國哲學家哈巴馬斯。 圖片來源:wikicommons
德國哲學家哈巴馬斯。 圖片來源:wikicommons

在歐盟以外,殘酷的世界時刻對「經濟利益抑制軍事侵略」手段提出質疑。近年,俄國對克里米亞、東烏克蘭地區侵擾不斷,就是國族主義勝過經濟利益的例子。更何況,就連歐盟內部亦經濟一體化而有暗湧,往日的權力平衡不再,英國脫歐後,今日德國升為霸主;由於缺乏共同的財政政策、銀行聯盟及債務共擔機制,因統一貨幣政策和「歐元區」(Eurozone)成為各國磨擦之源。

縱使 2012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歐盟」,對和平的貢獻不容置疑,經濟利益關係對世界和平的促進有限,歐盟內部亦因經濟一體化而略生矛盾。不過,從來和平就不能單靠組織達成,國際聯盟(聯合國前身)不能阻止二戰發生,歐盟亦無法消滅暴力與邪惡。John Plender 提醒,歐洲的政治精英不應忘記,縱觀歐洲歷史上,身份多次壓倒利益。

面對日益混亂的社會環境,歐洲的和平大計會否告吹?如果大計失敗,「問題會是,我們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重回現狀。緊記 1848 年德國革命的教訓:失敗了,需時整整 100 年才能重新回到以往的民主水平。」哲學家哈巴馬斯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