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暖化,真溫水煮蛙

A+A-

早前已有研究說全球暖化會導致冰層溶解,一些人類未曾面對過的史前細菌將會獲釋。不過,未出現如電影「侏羅紀公園」的情節,全球暖化的問題已經夠多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發表最新報告,警告全球海洋暖化嚴重,導致海洋擴散致命細菌、魚類數量及穀物收成下降。聯盟認為人類完全未準備好面對海洋暖化對自然野生生態及人類的影響,而當中某些變化,已逐步呈現;最讓人驚訝的是,原來就算現在已有行動,雖大大縮減導致海洋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但仍存在極大風險。

人類毫無準備

「海洋暖化是現今世代最大的潛藏危機之一,而人類並未為這個危機有任何準備。」聯盟的總監 Inger Andersen 表示。報告中,刊載了英國 University of Plymouth 的 Camille Parmesan 及 Martin Attrill 的研究結果,與海洋有關的熱帶疾病及有害的藻類已經首先廣泛散播至較冷地區。

如與霍亂弧菌同屬一類的創傷弧菌,其致命率達 30 至 48%,便是其中一種因海洋暖化而向北擴散的細菌,報告指讓細菌最近從以往錄得的區域向北移約 1,600 公里。這種疾病早前在屬溫暖水域的墨西哥灣出現,人類透過進食感染生蠔而染病。但同樣的感染問題,最近在波羅的海和阿拉斯加也有發生。

魚類:海暖魚少

捕魚區的海面溫度上升,會導致紅潮,其毒素會進入食物鏈,如雪卡病毒,便能損害神經甚至致命。雖然極熱的海洋可防止病毒擴散,但研究人員 Parmesan 警告,要應對來自熱帶、前所未見的病源,必須制訂相關的衛生保健策略。

由 12 個國家,80 位科學家聯手撰寫而成的報告,指出部分物種,包括水母、海龜、海鳥及浮游生物 ,已經向北移 10 度,影響海洋哺乳類動物的生育成功率。

暖化破壞了魚類棲息地,魚類也逐步移向較冷水域,使熱帶漁獲銳減。在東非及西印度洋,暖化海洋已經導致魚類棲息的珊瑚礁死亡,令本受過度捕魚及破壞性方法捕魚而大幅減少的魚類數目,雪上加霜。假定現時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不變,比對 1979 年及 2000 年的數字,預計東南亞漁獲將下跌約 10 至 30 %。

天氣影響:風多雨多

2012 年,美國颶風桑迪(Sandy)癱瘓美國東部。(圖片來源:iStock)
2012 年,美國颶風桑迪(Sandy)癱瘓美國東部。

海洋暖化也改變了天氣,隨著海洋每上升 1 °C,巨型颱風數目會增多約 25 至 30%。除此之外,某些地區雨量會增加,特別是本已受季風影響的地方,而亞熱帶地區的降雨量卻會下降。天氣轉變定會影響到重要的農作物生產區域,如北美及印度。

「因人類而導致的暖化始自 1979 年代,當中 93% 由海洋吸收,海洋成為氣候變化的緩衝區,但這是有代價的。」報告主要撰寫人,來自聯盟的 Dan Laffoley 表示。報告呼籲盡快及大力減排,擴增海洋保育區,並且承認問題嚴重,而承諾多放努力及資源於相關的科學研究。